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导论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生产力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5、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6、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商品生产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生产力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10、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1、构成社会形态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A.为无产阶级服务B.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调整生产关系D.推翻剥削制度13、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B.科学抽象法C.唯物辩证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5、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B.社会制度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多选题:1、物质资料生产是()A.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B.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C.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B. 经济信息C.劳动手段D.科学技术E.劳动对象3、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管理4、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D.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E.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政治制度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E. 产品的分配形式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D.人与社会的矛盾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的存在是客观的B.它的作用是客观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它是永恒不变的E.经济制度是客观的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A.唯物辩证法B.科学抽象法C.矛盾分析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E.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三、辨析题: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所以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应该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原题结论混淆了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它,但是能够利用它。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意味着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它;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实现预期目标。

原题结论错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错误。

一般认为,生产力具有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在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中,由于生产工具在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规定着生产力水平的性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

由于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既得的而非潜在的力量,因此,任何一种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只有物化在生产资料中,才能形成生产力。

这就是说,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客观上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此观点正确。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分配、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

答:此观点错误,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首先必须有物质资料,例如:食物、衣服、住房及其他生活资料,以及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才能生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其他社会活动。

而要获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答:此观点错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必须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

他的客观性根源于生产力的客观性,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同时,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直接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直接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正确。

⑴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内。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

⑵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

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⑶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四、问答题:1、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学中被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答:科学技术在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进步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的产生来看,科技是源于实践。

从其应用的范围来看,科技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产生影响,科技在生产中应用范围越广,应用程度越深,对生产推动作用越明显。

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现代科技是管理日趋变化,科学化;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所以,从这些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3、说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方面说”(斯大林)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四环节说”(马克思)即广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生产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的统一。

4、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依存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同这种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

因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人们的行为如果违背经济规律要求,就会受到其惩罚。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以期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人们越善于研究和总结,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还可以研究在各个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表现形式,选择有利的实现形式为社会造福。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答: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创造或制定它;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