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玉髓碧玉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玛瑙是中国传统玉石,它同软玉、绿松石、岫玉早在新石器时代己开始被饰用。
在汉代以前,玛瑙称琼、赤玉或赤琼、水胆玛瑙中的水被称为玉液琼浆。
玛瑙一词始于佛经,传入中国之后,“妙法莲华经”中玛瑙的梵文译音“遏湿摩揭婆”,意思为“马脑”,皆因这种玉石的彩纹形似玛瑙而得名。
又因“马脑”从玉,故译为玛瑙。
古埃及和阿拉伯国家使用玛瑙也很早。
Agate是拉丁文西西里河(RiVe Achates)的名称,这是意大利首次发现玛瑙的地方。
古人相信玛瑙能使佩带者愉快和有信心。
确保佩带者有力量和取得胜利,可以保护动物主免受各种灾害。
绿玉髓的英文名Chrgsoprase来源于希腊字,意指金绿色。
传说被叛死刑的贼口里含一颗绿玉髓可以免受灾祸。
佩带肉红玉髓能使人获得胜利和幸福长寿。
血玉髓又名鸡血石同海蓝宝均被称为三月生辰石。
在古代,玛瑙因硬度太大很难加工,因此虽然分布广泛,玛瑙饰品亦很贵重,与野生珍珠齐名,常用珍珠玛瑙一词代表珍宝。
由于现代加工工具的进步,玛瑙饰品遍布大街小巷,价格一落千丈,仅少数珍品还保持较高的价格。
玛瑙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玛瑙、玉髓和碧玉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都是隐晶质的石英,常含有铁、猛、镍、钙等多种微量杂质元素,使它们呈现多种美丽的色彩。
三者的区别是玛瑙有纹带构造,而玉髓没有纹带构造。
碧玉实际上是不纯的玛瑙或玉髓,基中常含有较多粘土类矿物微粒或赤铁矿微粒,使其透明度大大下降。
在矿物岩石学中,它们统称为玉髓。
由于三者之间有过渡品种,且古代玛瑙与珍珠齐名,因此在商业上往往统称为玛瑙,且有不可逆转之势。
硬度6.5~7,比重2.55~2.7,折射率1.535~1.539,组成玉髓的矿物有双折射率,但因粒度太细而可测。
在正交偏光镜间不消光。
碧玉为瓷光泽,玛瑙和玉髓多为玻璃光泽和玉光泽,偶见晕彩、月光光泽和猫眼效应。
文档来源于:中国玛瑙门户来源于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