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若干思考
[摘要]我国的取保候审适用现状仍存在诸如法条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完善的运行机制等弊端,不利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主张从立法、司法、监督三方面完善机制,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从而顺利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关键词]取保候审;问题;完善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或者未被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并由保证人出具保证书,以保证其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取保候审制度,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其存在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刑事诉讼规律的体现,有其适用性。
但是,还应当看到,由于取保候审在我国的施行运作时间不是太长,司法实践经验还有待总结,各地司法机关在实施这一强制措施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措施的正确执行,从而影响、制约着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
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适用条件过于宽泛,不利于司法机关的实际操作。
2.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完善的运行机制。
取保候审的改革完善,主要从立法、司法与监督三方面着手。
一、立法上的反馈
立法上的反馈,是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根本性环节。
要解决取保候审中出现的问题,就得有的放矢,针对各个问题,从立法上予以规范。
针对取保候审适用条件认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应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范围和适用条件,立法应当明确何时“应当”批准,何时“可以”批准,何时“不得”适用。
适用刑事诉讼法第51条办理取保候审时,应该与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65条、第74条和相关的司法解释结合起来使用。
笔者认为,该法条中的“可能判处刑罚”应该是指“司法机关根据已掌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对其可能判处的具体刑罚”。
二、司法实践中的保障措施
取保候审制度的正确实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在司法实践中予以保障。
对此可考虑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完善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制。
亟待建立健全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制。
可在负责具体监管的派出所设置取保候审监管员,同时借助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力量,配合保证方式(保证人或保证金),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监管。
在被取保候审人和决定机关之间,可建立“定时报到”制度,被取保候审人在规定时间到决定机关报到,以确保诉讼进行。
首先,着重完善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审批制度。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的取保候审申请,严格依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案件进行审查,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全面审查,确保保证人具有保证被取保候审人遵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能力,具有履行保证义务的能力;经审查基本条件符合法律规定后,应制作书面的审查结论和处理意见,连同有关证明材料报部门领导和主管领导审批。
对于采用保证金形式担保的案件,案件承办人在确定保证金数额后,应对确定该数额的理由和依据作出书面报告,交部门会议讨论或部门领导审核,以及单位主管领导批准。
其次,对于取保候审案件应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和建档制度,定期对取保候审案件进行跟踪考察、清理和审查,对于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等事项进行复审,杜绝滥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情况;对于取保候审期限将行届满的案件及时通知办案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避免因取保候审案件超期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后,完善并严格执行取保候审的各项手续。
司法机关同意取保候审的,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除严格填写《取保候审决定书》、《保证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外,还必须在上述文书中注明取保候审的起止日期;司法机关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详细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申请人认为无异议的,必须在告知书上签字或盖章;司法机关在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应根据实际犯罪特点及案情需要而采取相应的形式,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在取保候审实际执行中应严格遵守“两高两部”《规定》。
第二,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执行期限。
《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笔者认为,这个期限应该是指公检法三个机关适用取保候审的总和期限。
从立法本意来看,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取保候审期限予以限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司法机关无期限地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案件的前一阶段司法机关采取取保候审已经达到12个月期限的,下一阶段的司法机关不得再行使用取保候审,而应改用其它强制措施;在案件的前一阶段司法机关采取取保候审未达到12个月期限的,下一阶段的司法机关如果需要继续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则必须在7日内作出决定,重新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取保候审期限在前一阶段司法机关取保候审实行期限的基础上继续计算,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三,统一执行权。
公检法三机关分散决定权与公安机关统一执行权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不如立足我国现实,索性规定取保候审谁决定谁执行。
现行立法规定由公安机关统一执行,其考虑应该是公安机关深入社会程度比较大,便于对被
取保候审人的监控,但警力毕竟有限,且三机关难以就被保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执行权”统一由公安机关行使,公安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执行取保候审。
公安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具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或其它影响取保候审正常进行的情形,应该及时告知法院,由法院决定或是否撤销取保候审,没收保证金、对保证人处以罚款。
第四,完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追究体制。
《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2)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难以对未履行义务的保证人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应当建立保证人及被取保候审人定期汇报制度。
要求保证人单独或同被取保候审人一起定期前往办案部门,如实报告履行保证义务及有关被取保候审人的候审情况,对于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期间外出或参加其他重大活动,要求保证人要及时进行汇报,并协助司法机关对被取保候审人与外界人员的接触和联系进行监督,防止被取保候审人保后串供、毁灭证据甚至逃匿的情况发生。
三、监督制度的完善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
按我国法律,公检法机关都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但对它们的监督却难以到位。
从长远来说,有必要对现行取保候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建立监督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取保候审监督制约机制。
针对目前取保候审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体系予以调整。
由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做出的决定以及公安机关的执行情况实行监督。
人民法院必须把决定的内容及理由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告知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也必须把执行情况以同样的形式告知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认为其中有异议的有权要求人民法院复查并说明理由。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认为自己符合取保条件而不被取保的,或取保候审不应撤销而被撤销的,可以自己或者通过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请求复查并说明理由。
如果对复查决定不服,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核。
这样既有利于人民法院统一控制取保候审的期限,又能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加强监督制约,保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建立司法审查和救济机制。
现行取保候审都是公检法三机关单方面决定,不同意取保候审时申请人可要求答复,但无听证制度,更无复议权、上诉权等救济机制。
因而有必要借鉴英国保释制度,把行政化手段改革为中立的司法审查,建立健全司法审查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