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渊明的创作风格摘要:渊明是中国文学世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田园诗取材于生活,亲自躬耕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造诣很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篇章。
关键词:田园诗平淡自然思想容艺术特色作者简介: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目录一、引言 (3)二、正文 (3)(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 (3)1、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 (3)2、生活经历对渊明人生观的影响 (3)3、时代、社会对渊明诗文容、诗文风格的影响 (4)(二)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容的体现 (5)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5)2、劳动生活容的反映 (6)3、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7)(三)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8)1、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8)2、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9)3、情、景、事、理的浑融在渊明的田园诗中 (10)三、结论 (11)一、引言要说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成就,让我首先想到的作家是渊明。
渊明是一位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的诗人,早在我读中学时,就读过他的许多诗作,像《桃花源记》、《饮酒(五)》、《归园田居(三)》等等。
通过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他的桃源梦,认识到了他是一位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有着重大开拓与贡献的作家。
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取材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有一种冲淡之美,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二、正文(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生活即诗,在此是强调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
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容,而其诗文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
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茂,为官武昌太守。
父亲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
母亲孟氏,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侃的外女。
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生活颇为艰难。
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夔的怂恿,到京城健康、会稽郡、吴郡等地进行游学求仕生涯,但三年后求仕也无果而归。
之后虽受提携,终因看透了世事翻覆,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38岁起就归隐田园,直至终老,自塑了中国历史上的力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
2、生活经历对渊明人生观的影响。
从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可是他生不逢时,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
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
同时,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
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
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
这其实才是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时代、社会对渊明诗文容、诗文风格的影响。
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①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
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
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灵运、鲍照、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朝的郦道元、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
而东晋末年的渊明,则另辟蹊径。
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
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
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心的赞美。
这种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文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
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著名的田园诗。
在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凯’的山乡景色,又叙写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
但写的更多的,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无限欣慰,以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男’的生活艰辛”。
这些诗文,语言“质而实绮”,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即使在他出仕十年间,身处险恶的官场,所写诗文主要的还是对田园自然美景的描绘,对上古淳朴民风的怀念、自己眼前农耕生活的乐趣等等,文风清新、淳朴。
由此可见,正是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容的体现。
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
但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P.380)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②(P.380-382)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
归隐后的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