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iposome脂质体表征

Liposome脂质体表征

磷脂酰乙醇胺(PE)
⑶ 鞘磷脂(sphingomyelin,SM)
特性:酰胺键和羟基基团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 用,因此,比PC具有更高秩序的胶相。
CH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H3
+
N CH3
O
O
PO
O HO
NH O
R
SM
负电荷磷脂(酸性磷脂)
H O O PO O
HO
HO O
OH HO
OH
O PO
O
OO OO
OO OO
➢ 提高吸收效率 脂质体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非常接近,提高脂质体的经皮吸收效率。 ➢ 对被包裹物质提供保护 脂质体可以将油性原料分散在亲油层中,也可以将水性原料包裹在脂质体球心。
而磷脂则可以将有效成分与空气隔离开,使有效成分更长久的保存,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也可以延长涂 抹在皮肤上后的有效时间。 ➢ 降低配方难度 由于卵磷脂独特的亲油亲水性,脂质体可以随意分散在水中,不增加乳化工作。
+ NH3 H C COO
O O PO
O
OO OO
R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RR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RR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电荷增加脂质体透皮吸收
磷脂酰胺 (Stear amide, SA)
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排列改变
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
至一定温度
相变温度 Tc
膜的物理性质改变
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少、膜流动性增加
Tc以下时,为“胶晶态”(脂肪链全反式,排列紧密,刚性和厚度增加) Tc以上时,为 “液晶态” (脂肪链伸缩、弯曲、外扭) 磷脂发生相变时, “胶晶态” “液晶态” “液态”共存, 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漏。
相变温度与脂质体膜稳定性
磷脂含量
Zeta电位 粒度 形貌 包封率
电镜法
Fig 1 脂质体的TEM
Fig 2 脂质体的SEM
Fig 3 脂质体的AFM
测试项目
样品制备
1. 样品一般需要使用磷钨酸染色(负染) 常规TEM 2. 将样品用稀释到合适的浓度,1Wt%左右 Fig 1 脂质体的TE3M. 用毛细管滴到铜网上,晾干或烘干
常规SEM
1. 将含有脂质体的样品滴在干净的硅片上面 2. 晾干或者烘干 3. 对其进行喷金处理(增强样品的导电性)
缺点局限性 1.脂质体干燥过程中会发生结构变化。 2. 对小颗粒分辨率不高。100nm左右。
1.只能看表面结构,不能区分脂质体和其它纳米颗粒 2.脂质体不导电,需要喷金处理。
AFM
1.把样品稀释为浓度1Wt%左右 2. 样品滴在云母片上 3. 放置待溶剂挥发干后进行测试
化妆品:脂质体的透皮吸收和缓释作用是重点,修复性,保护性,增效性
角质 脂质体
柔性 脂质体
脂质体 形式
醇质体
亮剑之旅
拓展训练课

脂质体
磷脂药物
前体
复合物
脂质体
变换形式
磷脂凝胶
膏霜类化妆品一般加多室或多囊脂质体
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
脂质体
升高温度
(a)全饱和磷脂 (紧密排列)
(b)非饱和磷脂 (不能紧密列)
磷脂脂肪链的饱和度对磷脂膜排列的影响
⑵ 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 ethanolamine, PE)
+ NH3
O
特性:头部基团小; 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
O PO O
OO OO
六角相
RR
脂质体材料
中性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PE) 磷脂酰胆碱(PC)
鞘磷脂(SM)
负电荷磷脂 (酸性磷脂)
磷脂酸(PA)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肌醇 (PI) 磷脂酰丝氨酸(PS)
正电荷脂质
硬脂酰胺(SA) 胆固醇衍生物
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胆固醇(Ch)
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大豆甾醇SS
不同材料,形成不同结构的脂质体
时晓芳 2016.6.8
背景介绍
脂质体(liposomes):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也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脂质体
磷脂
亲水的头部
磷酸骨架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季胺盐等)
疏水的尾部 两条脂肪酸链,(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胆固醇
磷脂结构示意图
HO
胆固醇的结构图
胆固醇衍生物CDBA和CTBBA
Liu XM, Yang B, etc.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5, 1720(1-2), 28-34. Liu XM, Yang B, etc. Chem Mater, 2005, 17(11), 2792-2795.
包裹物质 不能包裹物质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 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胆固醇与磷脂的排列示意图
脂质体形成示意图
Liposomes
脂质体
组成
磷脂和胆固醇
结构
双分子层
中心区域 水相,可容纳亲水性药物
⑴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
①天然的PC
a. 从蛋黄、大豆、牛心脏和脊髓提取 b. 每一种PC具有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
植物性PC的脂肪链具有高度不饱和性 动物性PC的脂肪链大部分是饱和的
②合成的PC 二棕榈酰胆碱(DPPC)、 二硬脂酰胆碱(DS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
脂溶性药物 定位于双分子层脂质膜间 水溶性药物 包裹在水相 两性化合物 定位于水相与膜内部交界磷脂上
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都不溶的物质 在两种介质中溶解性都非常好的物质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
在护肤品领域,一般是指用卵磷脂类形成双分子层微囊,把需要被皮肤吸收利用的原料 包裹在其中;将对皮肤有养护作用的原料,用卵磷脂包裹后,有这样几个好处:
Micelles
胶束 表面活性剂
单分子层 疏水区,可容纳疏水性药物
单室脂质体
小单室SUV 20-100nm 大单室LUV 100-1000nm
结构和粒径
多室脂质体MLV 1~5μm 洋葱式、管状、球形、椭球形
多囊脂质体MVV 1~5μm 缓释效应和储库效应
洋葱式
管状
球形、椭球形
多囊
Akbarzadeh et al.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013,8: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