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散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征,欣赏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2、学习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尝试微型小说的创意写作;
3、把握微型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广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小说的结构设计和人物情感的体验。
教学设想: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理清小说线索,明确小说叙述者“我”的作用,探讨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从细节入手进行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微型小说层层设疑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微型小说写作。
教学建议:
搜集微型小说的有关知识,把握微型小说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解读课本里面挑选的微型小说。
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微型小说吗?
PPT展示: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等。
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
老师在杂志上曾看到过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微型的科幻小说,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只有简单的25个字,那就是: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坐在屋子里,这时候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你们觉得它是小说吗?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没有?(人物、情节、环境)可见,此文虽然短小,却五脏俱全,的确是一篇小说,只不过是微型小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虽然不象这篇这么短小,但讲述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
二、推进新课
(一)作者介绍
刘心武(1942—)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
作。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
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二)教师引导: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这篇微型小说,下面请大家一面听《天鹅湖》第二幕音乐,一面快速浏览一遍小说,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谁在等待散场?在哪里等待?如何等待?为什么等待?各体现了什么性格特点?
讨论明确:
小伙子小广场张望门口痴痴守侯执著诚挚、信守承诺
妙龄女郎前廊隔着玻璃朝外望温婉可人、善解人意
2、文中“我”担任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小说了起了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
3、小说第四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文中这段景物描写有力地突出了剧场内正在上演的舞剧吸引力之大。
虽然是“霏霏细雨”,人们仍冒雨前往;“黯然”写出了周围环境之静,人们都拥挤到剧场内观看舞剧去了。
而“一大排”则刻画了观看舞剧的人之多。
同时,这段景物描写也为男、女主人公设置了特定的活动环境,更能够突出二人之间爱情的纯真美好。
4、《等待散场》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也写得“一波三折”。
请结合小说具体谈谈这一特点。
讨论明确:
故事开端:“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
第一折:“我”误以为小伙子想要“我”的票
第二折:“我”误以为小伙子因为票价高而不要票
第三折:“我”误把小伙子的女友认作售票员
故事结局:“我”因为小伙子和他女友的事,在《天鹅湖》的优美乐曲声中“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斜转反升
教师补充:俗话说“妙语奇思写出事件波澜”,正是这三个误会和两个巧合表达了小伙子的痴情与守信用。
5、小说结尾中的“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作用是什么?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永恒的旋律”指的是无私伟大的爱情。
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
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是为了烘托故事氛围,暗示小伙子与姑娘的爱情最终走向成功,进而歌颂爱情的美好。
因为《天鹅湖》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王子和天鹅公主最终冲破恶魔的重重阻挠而“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课堂小结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爱情是美好的。
然而,当我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天鹅湖》中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终于冲破恶魔的阻挠而圆满,所有的爱情童话都有一个美妙的结局,我们幻想中的爱情毕竟是美丽动人的,可是现实世界中的爱情能象童话世界里的爱情一样美丽圆满吗?我们在座的同学,风华正茂,正处于青春的骚动和幻想中,也许每个人心底都埋藏了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美丽的带着玫瑰色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希望。
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甚远,我想成功的爱情还必须要有事业做保障,对于大家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让爱的力量促使我们不断达到事业的高峰。
否则,就象小说里的小伙子一样,即使能凭一颗执著真诚的心打动姑娘的芳心,却隐藏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也许这样的爱情也是不圆满的。
第二课时:
雨伞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一样事物:雨伞。
我们前些天段考中荣获一等奖的同学还得到一把雨伞作为奖品呢!但是它在我们文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看《雨巷》中有一把油纸伞,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内心朦胧的爱情;《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有一把雨伞,它给许仙带来了流芳千年的爱情;《永远的蝴蝶》中的那把雨伞导致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好,我们发现雨伞常和爱情联系在一块。
那我们看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雨伞》中的这把雨伞和爱情是否有联系呢?
板书课题:雨伞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区北花町一个医生家庭。
他三岁丧父,四岁丧母,由祖父母抚养,但八岁时失去疼爱他的祖母,十岁时他失去了姐姐,只剩下他与祖父相依为命。
六年后,祖父病死,他从此就开始了孤独生活。
这不幸的遭遇,使他从小就忍受孤独与冷漠的困扰。
幸而他酷爱读书,日本平安时代以《源氏物语》《枕草子》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名著引起了她的浓厚兴趣,那些作品的语言韵味与悲哀情调,深深地渗透进这位孤儿的心底,引起他童稚的伤感。
这种情绪一直影响到他日后创作生涯。
十七岁时,他的文章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了,1921年开始发表小说,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开始了专业作家的生涯。
1926发表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奠定了他在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1968年,他因小说《雪国》、《千鹤》和《古都》“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立足于日本文学传统、顽强的改造西方文学而培育出新的东方艺术之花的伟大作家。
三、课文分析:
1、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提问:请叙述一下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
情节:春雨天,小伙子撑一把雨伞来到姑娘家的门前,约她去拍分别照。
因为小伙子的父亲要赴远地上任,携亲眷前往。
由于两人内心的胆怯和害羞,
虽撑一把伞但仍保持着很远的距离。
后来在摄影师的指点下,两人拉近的距离。
还有小伙子悄悄的提醒及姑娘快乐的神态,致使两人心心默契。
从照相馆出来,两人就像夫妻似的消失在雨中。
2、提问:让同学们理出课文中的人物!
明确:小伙子、姑娘、摄影师
摄影师在文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明确:对小伙子和姑娘的感情升华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3、提问:理解文中的环境描写:
明确: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很少,但同学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故事发生的环境,那就是濛濛的春雨,正因为有了濛濛春雨,才有了小伙子撑伞的情节,雨伞就成了小伙子和姑娘爱情的见证,才有雨伞题目的深刻含义。
4、小伙子和姑娘拍照前后的心理有什么不同?并找出能体现她们心理的语句。
明确:拍照前他们是害羞、胆怯、不好意思的心理,拍照后他们是坦然、大方的心理。
语句有:小伙子将脸藏在伞内,这雨伞与其说是挡雨,倒不如说是他来到姑娘家铺面前时,为了遮羞而打开的。
姑娘只把一边的肩膀伸进去。
小伙子见姑娘还淋着雨,很想请她靠近自己,可又没有勇气开口。
当然,姑娘也很想一只手凑上去拿伞,但不知怎么的,却偏偏做出了要逃出伞外的样子。
去化妆室时姑娘欢快的神态深深感染了小伙子,不一会儿,两个人就很自然地一块儿坐在椅子上了。
可是,不像来时那样胆怯,他们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大人,就像一对夫妻似的走回去了。
5、思考:找出他们拍照前后心理变化过程中,几个关键性的细节并体会作者细
腻的笔触。
明确:(1)小伙子把扶在椅子靠背上的手指轻轻地碰着姑娘的外套。
通过手指感觉到她那微热的体温,小伙子仿佛感受到了紧紧拥抱着姑娘时的温暖。
(2)小伙子善意的提醒,姑娘害羞的神态。
(3)姑娘去化妆室时欢快的神态。
6、思考:文中雨伞所起的作用。
明确:它就是这对恋人幸福爱情的见证
四、 板书
:春雨天,小伙子撑一把雨伞来到姑娘家的门
前,约她去拍分别照。
:小伙子、姑娘、摄影师
:濛濛的春雨
胆怯、害羞 坦然、大方
作业布置
1、100字以内的微型小说
2、你听过最心酸的一句话
人物 环境 情节 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