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和支撑体系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和支撑体系
立杆稳定计算 ➢ 不组合风荷载时
N/φA≤f 其中: N=1.2ΣNGk+1.4ΣNQk
N=1.35ΣNGk+0.7×1.4ΣNQk ➢ 组合风荷载时
N/φA+Mw/W≤f 其中: N=1.2ΣNGk+0.9×1.4ΣNQk
Mw=0.9×1.4ωklah2/10 ➢ φ→λ=l0/i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3 施工监控中应加强的环节与事项 模板所用材料材质应符合要求 模板结构的布置应完整 设计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情况
二、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 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 • 采用碗扣架
1、支撑体系材料性能
• 扣件式钢管架: ✓ φ48×3.5的脚手架用钢管改为φ48.3×3.6。 ✓ 对钢管壁厚的下差限制更严格。将原规定壁厚下差
为0.5mm改为0.36mm。当所用钢管的壁厚不符合规 范规定时,可以按钢管的实际尺寸进行设计计算。 ✓ 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65N·m; ✓ 可调托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 kN,支托 板厚不应小于5㎜。 ✓
• 碗扣架幻灯片 73
二、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2 模板支撑体系构造—-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为例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
构
承载力计算取值按下表
挠度验算取下表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部位 平楼板
荷载标准值
G1k 、G2k、G3k Q1k、P
次楞木
G1k (含次楞)、G2k、 G3k、P
荷载设计值 1.2(1.35)G 1.4Q1k、1.4P
1.2(1.35)G 1.4Q1k 、1.4P
荷载组合
1.2G+1.4Q1k 1.35G+0.7×1.4Q1k 另1.4P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当满堂支撑架高宽比≯2 ~2.5时的构造 要求
➢ 高宽比超过规范JGJ130所给限值(大于2 或2.5),应在支架的四周和内部与建筑 结构刚性连接,连墙件水平间距应为 6m~9m,竖向间距应为2m~3m
➢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第6.2.4-6条规定
1.2G+1.4Q1k 1.35G+0.7×1.4Q1k 另1.4P
主楞木
G1k (含主次楞)、G2k、G3k Q1k
1.2(1.35)G 1.4Q1k
1.2G+1.4Q1k 1.35G+0.7×1.4Q1k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
部位 梁底板
梁次楞木 梁主楞木
梁侧板
荷载标准值
荷载设计值
G1k 、G2k、G3k Q2k(水平)
梁1.5kN/m3
➢ Q1k—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 均布活荷载 1.0kN/m2(布料机上料取4kN/m2)
➢ Qk2—振捣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对平面模板 2kN/m2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荷载组合 ➢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1.2(G1k+G2k+G3k)+1.4(Q1k+Q2k) ➢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10
9
11
12
4
8
4
6
4
7
6
5
间距按计算所得布置
边梁拉结不少于3根立杆
3 1
4 2
200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4
7 6 5
4
8
3
4
1
2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满堂支撑架的计算公式适用范围
➢ 架体搭设高度:≯30m ➢ 立杆间距:≯1.2×1.2m ➢ 立杆步距:普通型≯1.5m 加强型≯1.8m ➢ 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高度:≯0.5m ➢ 最小跨度≮4~8跨 ➢ 高宽比≯2 ~2.5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当满堂支撑架小于4跨时的构造要求 ➢ 当满堂支撑架小于4跨时,宜设置连墙件将架体与建筑结构刚性
连接 ➢ 当满堂支撑架小于4跨未设置连墙件与建筑结构刚性连接,立杆
计算长度系数μ按规范(JGJ130)中采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支撑架高度不应超过一个建筑楼层高度,且不应超过5.2m b) 架体上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总和标准值不应大
/
0.6 /
/
/
/
1.699 2.622 1.629 2.526 1.839 2.846 1.839 2.846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满堂支撑架(加强型)立杆计算长度系数μ1
立杆间距(m)
1.2×1.2
1.0×1.0
0.9×0.9 0.75×0.75 0.6×0.6
0.4×0.4
步距 (m)
F=0.22γCt0β1β2V1/2 F= γCH 可变荷载标准值
➢ Qk1—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比较两者弯矩值取大值) 均布活荷载 2.5kN/m2(板或密肋小梁)
1.5kN/m2(主梁)
集中荷载
2.5kN
➢ Q2k—振捣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对平面模板 2kN/m2
对垂直面模板 4kN/m2
满堂支撑架定义:在纵、横方向,由不少于三排立 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扣件等 构成的承力支架。该架体顶部的施工层荷载通过可 调托撑传给立杆,顶部立杆呈轴心受压状态。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满堂支撑架可分为 ➢ 普通型:架体沿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隔
5m~8m,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在竖向 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且水 平剪刀撑距架体底平面或相邻水平剪刀撑的间距 不超过8m,定义为普通型满堂支撑架
最小跨度4
高宽比≯2
最小跨度5
高宽比≯2.5 最小跨度8
a=0.5 a=0.2 a=0.5 a=0.2 a=0.5 a=0.2 a=0.5 a=0.2 a=0.5 a=0.2 a=0.5 a=0.2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1.8 1.099 1.355 1.059 1.305 1.031 1.269 /
周边竖向 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
四周连续式垂直剪刀撑 四角竖向剪刀撑
竖向剪刀撑底部 顶部加设水平剪刀撑
~
4.5~6m
4.5~6m
层高8 以下剪刀撑布置图
4.5~6m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周边竖向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纵 横连续布置
中间竖向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32Βιβλιοθήκη 1300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立杆的计算长度计算
➢ 顶部立杆段 ➢ 非顶部立杆段
l0=kμ1(h+2a) l0= kμ2h
其中:k---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μ1、μ2----考虑满堂架体整体稳定因数的 单杆计算长度系数
高度H(m) k
满堂支撑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k
H≤8
8≤H≤10
10≤H≤20
1.2G+1.4Q1k 1.35G+0.7×1.4Q1k 1.2G4k+1.4Q2k 1.35G+1.4Q1k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
部位 平楼板
计算模式
承载力计算
σ=M/W≤f M1=q1l2/8 集中荷载: M2=q2l2/8+PL/4
抗剪强度
挠度验算
ν=5ql4/384EI ≤[ν]=L/400
于7.5kN/m2 c) 架体上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总和的均布线荷载
标准值不应大于7kN/m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3 设计计算
永久荷载标准值
➢ G1K--模板结构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 ➢ G2K--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24kN/m3 ➢ G3K--钢筋自重标准值:楼板1.1kN/m3 可变荷载标准值
立杆稳定计算部位 ➢ 当架体采用相同的步距、立杆横距、立杆纵距时,
应计算底层与顶层立杆段 ➢ 当架体的步距、立杆横距、立杆纵距有变化时,除
计算底层立杆段外,还应对出现最大立杆步距、最 大立杆横距、立杆纵距等部位立杆段进行验算 ➢ 当架体上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尚应计算集中荷载作 用范围内受力最大的立杆段
γ=C/l
σ=M/W≤f M=0.175Pl
τ=3VS/2bh≤fv ν=1.146Pl3/100EI
V=1.65P
≤[ν]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
部位 梁侧板
计算模式
承载力计算
σ=M/W≤f
对拉螺栓
N=abF(最大轴力) Nbt=Anfbt(轴向拉力设计值) Nbt>N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
1.35(G1k+G2k+G3k)+0.7×1.4(Q1k+Q2k) ➢ 风荷载
1.4ωk=1.4βzμzμsωo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模板支撑体系计算内容 ➢ 立杆的稳定计算 ➢ 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 ➢ 立杆长细比 λ≤ 210(扣件式)
(当验算立杆长细比时,取k=1)
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支撑体系
净高≥600时, 设对拉螺栓及 托木
当梁的净高≥600时 增设穿梁对拉螺栓 次楞木@≯350
主楞木
通长托木 立档间距≯800
通长夹木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 构
50×100方木次 楞,间距≯500
胶 龙
∮48×3.5(新规 顶 范3.6)钢管次楞, 间距≯300
100×100方木主 楞,间距≯1500
与墙交接处设封 口托木
垫
龙
扫 垫
一、梁板混凝土构件的模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