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逆境出人才逆境是指困难多,不顺利,甚至很恶劣不幸的境遇。
它可能使人忧虑,痛苦不堪,但也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
“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却埋没人才。
”这句话正说明了这个深刻道理。
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家境贫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冒着严寒,借积雪反光来读书;晋朝的车胤,夏天用白绢做的口袋装萤火虫,靠萤火虫的光读书。
不幸的人总比幸福的人经得起磨炼,所以,贫苦的人比富有的人更珍惜时间。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芦在坐牢时写成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著有《国语》;孙膑被削了膝骨愤而作《兵书》;司马迁遭宫刑后写了《史记》。
由此可见磨难是最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性。
失败,对弱者是一种打击,对强者却是一种激励。
世界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出生于奥地利的清贫教师家庭,由于父亲收入微薄,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
一天晚上,他路过一家酒店,下意识走了进去,期望能碰上熟人借钱买点吃的,等了半天也没有。
这时他发现地上有张旧报纸,拾起来一看,有几首新歌,于是突发奇想,谱下了《摇篮曲》,老板出于怜悯和赞赏,端上了土豆烧牛肉。
谁能想到这首困境中诞生的《摇篮曲》在舒伯特去世后竟成了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多少人才在逆境中成才,这些名人的例子无一不说明这一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逆境中成长、学习,就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
逆境是块磨刀石,它能磨砺出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逆境是所学校,人能在这里学到丰富的人生知识。
辩论: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
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
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
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
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
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
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
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
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
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
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
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
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
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
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
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
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
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附例子: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古代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良好事例.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
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
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
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
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
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逆境清初,大清子弟仅十二万人对抗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可谓逆境,但是,他们却成功击败了明朝军队,还包括曾经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实际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可以用《易经》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进入顺境,自鸣不凡起来,失去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学会了做寄生虫,丧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后灭亡,给我国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们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历史的逆境中产生、成长的,他们的逆境可谓艰苦卓绝的,如长征和抗日期间的许多艰苦日,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漫长的中国历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兴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长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还有英国前首相希斯,他们都来自于单亲的家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亲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于成长.逆境未必出人才现在,有些人认为“逆境出人才。
”还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爱迪生在校三个月”、“司马迁狱中写《史记》”等例子。
但是,我要说:“逆境未必出人才,顺境才能出人才。
”所谓逆境,说白了就是指与顺相反的环境,坏环境。
逆境具有相对性和针对性。
也就是指做一些事,他处于坏环境,而对于做另一些事,他就不一定处于逆境了。
而环境,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条件即包括物质,又包括精神。
这样,在坏的环境中,人才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我看来,什么样的环境就决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逆境就决定着不出人才,顺境就决定出人才。
一般地,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
父母给人创造了第一个环境,所以这个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记得法国的拿破仑说过:“孩子的命运常常是其母亲造就的。
”日本的池田大作也说过:“决定孩子一生完整人格的基础,实际上是由母亲所进行的家庭教育来决定的。
”再好的人才,如果所处的第一环境就是坏环境,那么他也不可能出头。
例如,仲永就是个天才,他处于父亲给创造的逆境中。
后来呢?他没能成材。
陶行知在《至育才之友书》中写道“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从孩子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法国的卢梭更说过:“母不母,则子不子。
”由此可见,第一环境对人的影响。
不仅如此,其他环境对人也有巨大影响。
“孟母择邻”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且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后“复国”。
勾践,相对于一些“国泰民安”的皇帝来说,好象是处于逆境。
可是,对于复国来说他却处于顺境:第一,吴王没有把他杀死;第二,他身边有名相良将;第三,吴王骄傲自大……。
所以说,对于复国之事,他没有处于逆境。
不是逆境出人才,而是顺境成材。
有些人也许说:“八次落榜的明朝人归有光,在嘉定招生开学,仍然含辛茹苦,写下《震川文集》四十卷。
”“司马迁,能在狱中写出《史书》。
”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招生开学和写书方面,他们并不是处于逆境。
如果他们当上了朝廷重臣,每天就要处理朝中繁杂事务。
那么,归有光就无暇招生开学、写《震川文集》,司马迁也就无暇写《史书》了。
这样,对于辉煌的作为,他们才处于逆境。
这也不能说明“逆境出人才”,相反地,它却说明了顺境出人才。
有某些同志,也许还非要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
那么请你回答我几个问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从夏、商与西周到清末,有多少王朝被推翻,而又有几个王朝能在立于中原?有多少书生到白头时还是个“落榜”?而在监狱中有多少名囚犯,又有几个能写出文学巨著?这些都可以说明逆境未必出人才,顺境才能成材。
在如今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应说什么逆境才能出人才。
我们不能因家贫而自卑,更不能因家富,,说“逆境成才,我没处于逆境,所以不能成才。
”而不去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顺境和逆境。
我们要正确看待逆境和顺镜,正确利用自己的顺镜,努力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综上所述,我要说:“人处于环境中,人和环境是统一体。
逆境未必出人才!”顺境出人才1、美国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贪玩而开除学校。
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