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F、含氮化合物: 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尿素、尿酸、偶 氮燃料等)、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等; 既是自养生物的营养元素,又是废水污染和 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G、pH值、水温、色度、硫化物、盐度等指标。
H、生物污染指标。
细菌细胞总数:
大肠菌群数:
3 、海洋污染的迁移与转化
迁移:污染物入海后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 程而产生的空间位置移动或由一种地球相向另 一种地球相转移地现象。 转化: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 转变。 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 A、物理过程: B、化学过程: C、生物过程:
B、环境容量: 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 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容量的大小: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监测
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 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
毒性试验残毒测定
1 、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
A 、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影响生物体内酶的活动、新陈代谢; 污染物可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导致生物 大分 子的化学性损伤; B、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器官功能减退、降低、丧失; 靶器官(target organ):
硝化需氧量:还原态氮→→→亚硝态氮或硝 态氮。
B、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是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 程中所消耗的氧量。一般用强氧化剂重鉻酸钾,其 氧化率可达80-100%,一般代表废水中有机物重 量的98%。 COD包括二部分: CODB:能够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耗氧量; CODUB:不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耗氧量; CODB与BODu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 海洋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
第二节 赤潮
第 一节
对策
海洋污染及防治
一、海洋污染概述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监测 三、我国海洋污染现状 四、加强海洋污染监海洋污染概念
海洋污染物质分类 海洋污染的迁移与转化
C、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TOD):指废水 中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一般在900 ℃条 件下。 常用TOD分析仪。
D、总有机碳(Total Oxygen Carbon,TOC):测定方法 同TOD:950 ℃条件下,高温燃烧水样,测定排出气 体中的CO2含量,从中扣除碳酸盐等无机碳元素的含 量(低温150 ℃燃烧获得),即为总有机碳。
污染物在个体生物水平的影响 死亡; 对行为的影响; 回避行为:
捕食行为:
警惕行为:
对繁殖的影响;
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D、种群-群落的生态效应
生物多样性下降:
耐污种: 敏感种: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生态危机: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 污染物同时与生物机体接触,对生物所产生的生物学 作用强度远远大于它们分别单独与生物机体接触时所 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海洋污染物来源 1、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产生的污染物(工农业废 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并 污染海洋的过程和结果。大量的陆源污染物进入 海洋,对海洋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每年由陆源污 染物排放导致的海洋污染事件最多,由此造成的 各种急慢性灾害层出不穷。 2、海上倾废:多年来因海上倾废破坏海洋环境,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 增长的势头。 3、开发溢油:是海洋油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 海洋环境破坏很大。
3 、毒性试验残毒测定 A、急性毒性试验 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 B、慢性毒性试验 指标:受试动物的生长率、生理、生化和行为反 应等。 C、残毒测试
三、我国海洋污染现状
C、污染物在个体生物水平的影响 :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 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用以表示 生物浓缩的程度。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急性中毒(acute toxicosis): 慢性中毒(chronic toxicosis):
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 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 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 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 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 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 微生物具有共代谢作用; 微生物共代谢作用: 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 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1 、海洋污染概念 海洋污染:由于人类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 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 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 海洋活动(包括渔业 )、损坏海水和海海洋 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主要特点: A、污染源广。 B、持续 性强。 C、扩散范围广。 D、防治困 难。
按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分为:
A、地表水体污染物;
B、大气污染物;
C、固体废弃污染物:矿业废弃物、工业废弃 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放射性废物等。
环境污染的污染和净化指标 A、生物化学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mg/L):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 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 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有 机物含量的水质指标之一。 一般采用, 20℃条件下,5d的生物化学需氧量, 即BOD5。
相加作用(Addictive Effect):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 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 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 自对生物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 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之内先后输入生物有机体,其 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 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 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强度低于两种污染物的 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据国家海洋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2001年中国海 洋环境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仍未 得到遏制,虽然我国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 态,但全国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3万 平方公里;沿海污染仍然相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继续恶 化,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扩大了约4000平方公里,主 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大中城市沿海海域;海 洋赤潮频发,危害严重。2001年全国海域发现赤潮77次, 累计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 5000平方公里。赤潮频发多在受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严重 的东海、渤海和黄海。1998年山东沿海扇贝受赤潮影响大 面积死亡,损失达80%。1999年香港海水网箱养殖业鱼类损 失达50%以上,造成下半年鱼价大幅度上扬。
四、加强海洋污染监测
海洋污染监测从宏观上要分为二大类: 第一类是趋势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其又 细划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趋势性监测主要 是掌握大就度、长周期海洋环境变化动态,为国家制 定海洋环境保护大政方针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类是控制性监测,亦称现状监测、应急监测或特例 监测,又细分为排污总量控制监测、浴场监测、赤潮 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 等;控制性监测主要是对近岸区域的污染状况进行监 督监测,为海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海洋污染的趋势性 监测和控制性监测都是一种政府行为,二者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BODu(UOD: 最终需氧量):大致等于BOD20。
TOD(total oxygen demand):
原理:废水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相应的微生物 和氧存在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时都要消耗氧,且 有机物的含量同耗氧量大小成正比。 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时所耗用的氧 主要用于两个过程: 碳化需氧量:有机碳→→→CO2;
红外线分析仪测定,可靠性强,广泛采用。
E、固体物质 总固体(TS):单位体积的水样在103℃-105 ℃
蒸干后残留的物质总量;
悬浮固体(SS)与溶解固体(DS):过滤分离;
挥发性固体(VS)与非挥发性固体(FS):水样
中的固体物经550 ℃灼烧,固体中的有机物即 被气化挥发,此即为挥发性固体VS,残剩的 固体为非挥发性固体FS。
随着沿海工业、人口的增加和海洋 开发的发展,来源于“三废”排放、海岸工程 建设、海上船舶、石油勘探开发、海滩事故、 海洋倾废、大气沉降以及在局部海区被称为除 工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外排行第三的海水养 殖自身所造成的污染等途径的污染物,使海洋 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河口和沿岸海湾会受到 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酿成重大的灾害,造成 惨重的人命和财产损失。
2 、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 A 、利用指示生物进行监测 污染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指对环 境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 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包括二种类型: 敏感生物: 耐污染生物:
B 、利用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监测 严重污染区:所有的底栖动物都不能生存,为无生 物区; 污染区:底栖动物种类很少,但耐污染的种类增 加; 轻度污染区:底栖动物群落发生变化,对污染敏感 的种类开始消失; 非污染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正常,没有受到污染 的影响。
D、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成份复杂的污染物, 来源主要来自造纸、食品、印染等工业生产的 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糖类、脂类、生活污 水、生物残骸以及围垦养殖区排放废水中的有 机物质和营养盐类; E、放射性物质:来源主要为核武器爆炸、核工 业和核动力船舰的排污; F、热污染:来源主要为各种工业的冷却水; G、水产养殖污染:残饵、消毒药物、防治病药 物、代谢产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