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86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文教育的经典,同时也是文学名著。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深入地研读一些儒学经典非常必要。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学生可望达到以下目标:提高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最终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拟对儒学经典中最关键的选文进行精讲,如《论语》中有关论学、论仁、论礼、论君子、论境界等方面的选文,《孟子》中关于性善、义利、王霸、养气等方面的选文,是儒学的关键内容,需要精讲。
文字比较易懂的选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解读,如《大学》中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有关章节。
为了突破难点,讲授过程中将结合现代社会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必要时还需借助西方的一些理论,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主要有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老师讲授难点、讨论、背诵、写读书笔
记等。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以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表现来评定,占总分的百分的40%;期末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占总分的6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论语》选读
第一节《论语》简介
第二节《论语》论“仁”
第三节《论语》论“礼”
第四节《论语》论“君子”
教学重点、难点:“仁”、“礼”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论语》中的“君子”与此前“君子”概念之间的异同课程的考核要求:熟读全部选文;背诵关键选文;理解文本的确切含义。
了解:孔子的生平,《论语》的成书和体例,记住《论语》中的核心概念。
理解:“仁”和“礼”的概念,“仁”和“礼”的相互关系
掌握:孔子对“君子”概念的深化,其“仁”学的突破性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应用:通过所学,分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所在,辨别后人对孔子思想的某些误会。
复习思考题:
1.孔子的“君子”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意义?为什么?
2.孔子的“仁”、“君子”概念,比此前的“仁”、“君子”概念,含义上
有何发展和突破?
第二章《孟子》选读
第一节《孟子》简介
第二节《孟子》论“性”
第三节《孟子》论“义利”
第四节《孟子》论“养气”、“狂狷”
教学重点、难点:性善的含义,义利之辨,王霸之辨,狂狷精神,浩然之气
考核要求:背诵“牛山之木”章、“养气”章、“狂狷”章
了解:孟子生平、《孟子》的成书情况
理解:性善的含义、“四端”的性质、王霸的分别
掌握:孟子与孔子思想的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应用:分析后代文学所受孟子影响,分析孟子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复习思考题:
1,孟子论性对孔子思想有何发展?
2,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区分狂、狷?
4,《孟子》的文风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大学》
第一节:《大学》的古本、改本以及“经”“传”之分
第二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重点、难点:格物之说、慎独、诚意
考核要求:背诵三纲领、八条目
了解:《大学》的文本结构、经传之分
理解:三纲领、八条目的次第关系
掌握:格物的不同解释、诚意的关键地位
应用:运用《大学》内容分析修身、齐家、治国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大学》所说“本末”所指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八条目”中,哪个条目最关键?为什么?
第四章《中庸》
第一节《中庸》上
第二节《中庸》下
重点、难点:“中庸”的含义,《中庸》所讲“慎独”与《大学》所讲“慎独”的区别与联系
考核要求:透彻理解“中庸”含义,背诵“经”一章
了解:《中庸》的思想特点、文章风格
理解:“中庸”与折中主义的不同
掌握:《中庸》中的天人关系
应用:通过《中庸》分析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
思考题:
1、《中庸》里面所表现出的“天人关系”是什么样的?
2、“中”与“和”的关系是什么?
3、“中庸”之德,为什么不很容易达到?
第五章《儒行》
第一节《儒行》上
第一节《儒行》下
重点、难点:对各种儒者行为表现的理解与体会
考核要求:熟记《儒行》种所论各种儒者行为方式
了解:儒者各种行为准则
理解:各种行为表现的意义
掌握:儒者各种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
应用:利用儒行分析现实中的社会风尚
思考题:
1,《儒行》中集中表现“志节”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2,在历史或现实中找到可以与各种“儒行”相印证的人物、事例,以加深理解
第六章《原道》
第一节《原道》上
第二节《原道》下
重点、难点:“道统”的含义,儒家“道德”与道家“道德”的区别
考核要求:熟读《原道》文本,背诵关键段落
了解:《原道》的写作背景、作者对佛教、道家的态度
理解:儒家与道家和佛教的分歧之处
掌握:“道统”之说的内容和意义
运用:用《原道》中的思想,分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思考题:
1,根据《原道》,韩愈对儒家的核心是作如何理解的?
2,《原道》中的道统说,是否有历史根据?
五、主要参考书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1月
2、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9月
执笔人:王瑞昌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