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
群众活动的场所相当少。
1996 年 10 月 12 日记者程荃报道[ 9] , 北京 54 个居民小区体育配套设施竟无一建成。从
94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 年
1984 年规划到今, 12 年过去了, 已规划的体育用地不是被占用就是被挪用, 没有一处破土动工 的。可见, 类似这种现象与正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是完全相悖的。
另一国家委管课题[ 13 ] 研究表明: 在研究对象中,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体育场馆、学校、 工厂这些有体育设施的锻炼场所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而对公园、郊外、家庭、河边、公路、大街等 这些没有体育设施场所的利用率逐渐下降。预计, 随着我国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体育设施 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体育报报导[ 14] , 当今世界十大流行体育运动为雪橇、旱冰、足球、高尔夫、步行、街头冰球、 山地自行车、徒步旅行、篮球、健身运动。除了步行、山地自行车和徒步旅行外, 其它七项都要求 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这说明, 体育场地设施在现代群众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社 交 活动多
13. 1 14. 5 8. 2
从表 4 还可以看出, 46 岁以上 50% 人不喜欢体育活动, 他们对是否有体育场地设施持无 所谓态度。这可能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以及那时的体育事业落后的原因有关, 以致于 使他们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4 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大众体育充分利用的关系分析
第1期
曲 毅: 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
93
3 体育场地设施在影响人们体育参与因素中的地位分析
来自广西的一份调查[ 4] 显示: 62. 7% 的青年职工喜欢在较规范的体育场地上活动, 并且以
离居住点较近的场所吸引力最大, 67. 1% 的青年职工、54. 3% 的职工对单位的体育设施的数量 和质量持不满意态度。职工体育取向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见表 3) , 体育环境( 场地设
2 700
3 500
3 600
2 800
3 600
134 000
61 000
21 000
4 872
/
/
/
8 530
/
/
/
注: / 代表未统计
表 1 可见,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与我国巨大人口的需求量不相适应, 造成体育场地设施 严重短缺。这势必影响到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2 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人口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 6] ,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
表 5 体育锻炼场所调 查
选择上因年龄性别爱好等存在差异, 但有一种 倾向是相同的, 优先选择离居住点最近的体育 场地设施。调查表明[ 7] , 34. 3% 的人选择家庭 附近( 见表 5) 。 有人认为[ 8] , 目前, 体育设施制约着大众
关键词 体育场地设施 大众体育 地 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 818
Sports Grounds, Facil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Qu Yi
Guang zhou Inst it ut e of Phy sical Educat ion, Guang zhou, 510076)
1997 年第
1
期 J ou r nal
of
C h en gd u
Ph ys ical
Educat io n
Instit ute
No.
1.
19 97
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
曲 毅
(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 510076)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 对体育场地设施在大众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 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 影响体育人口的发 展, 它是影 响人们参与体育、选择体育项 目的重要因素;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政策中重要的内容, 是大众体育投资的最主要目标。
1994 年国家体委的一个研究课题[ 12] 表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已有 86. 6% 的人有直接 或间接的体育行为, 其中 1/ 3 的人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而且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要求越来越强 烈。
对体育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选择中, 35 岁以下的男性占 62. 0% ( 女 46. 8% ) , 36~45 岁的 男性占 39. 4% ( 女 31. 9% ) , 46 岁以上的男性占 26. 0% ( 女 23. 8% ) , 对设施要求不高的项目 选择中, 分别为 38% ( 女 53. 2) , 60. 6% ( 女 68. 1% ) , 74. 0% ( 女 76. 2) 。可见, 中青年人趋向选 择需要规范体育场地设施的项目。
以求为更好地推广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与人口比例的关系
有资料表明[ 1] [ 2] , 我国现有体育场地设施 528 112 处( 个) , 日本为 302 281 处( 个) , 若按当 时中国人口为 10 亿、日本人口为 1 亿计算, 中国约每 1900 人拥有一处( 个) , 日本则为 400 人。 而且, 日本的体育场地设施 40% 是大中型体育设施, 我国 88. 6% 为篮排球场和小运动场, 体育 馆、体育场和游泳池只占总数的 1% 。因此, 我国在人均拥有体育场馆和游泳池的数量上, 与发 达国家差距甚远( 见表 1) 。
表 1 不同国家平均拥有一个场( 馆) 的人数比较
体育馆 体育场 游泳池 网球场 室外排球场
场馆数
1 1 1 1 1
( 中国) 3 200 000 5 820 000 640 000
/ /
人 数
( 日 本) ( 前苏联) ( 前民主德国) ( 前西德)
2 400
7 600
1 500
1 200
1. 08
0. 08
3
有关“建国后大学毕业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 5] , 43. 8% 的 36~45 岁的大学毕 业生认为是因为单位的体育设施差而阻碍了他们( 她们) 参加体育锻炼, 51. 8% 的 35 岁以下的 青年大学毕业生持相同意见( 见表 4) 。
表 4 阻碍大学毕业生参加业余锻炼的因素( % )
地点 家庭附近 公 园
单 位
比率% 34. 3 24. 0
15. 8
地点 马 路 体育场馆
娱乐场所
比率% 13. 0 10. 1
2. 8
体育的发展。一些城镇在建造居民新居时并没有考虑到群众体育活动的配套设施建设问题, 人
们缺乏就近体育活动的环境条件。另外, 城镇广大学校的体育设施又没有对群众开放, 因此供
和体育人口的增长, 如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 不仅可达到“体育搭台, 经贸唱戏”的经济效果,
而且可使一些间接体育人口( 听读体育新闻、观赏体育比赛而不直接参加身体锻炼者) 转变成
为直接体育人口( 直接参加身体锻炼者) 。反过来, 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又进一步促循环, 使体育设施与大众体育协调而稳定地发展。
有人提出[ 10] , 在进行体育设施的规划时, 应把它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 计划中去, 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并注意下列问题: 一要接近服务对象; 二要交通便利; 三是不 同类型的体育设施要相对集中; 四要有利于促进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
5 体育场地设施对大众体育项目选择的影响分析
大众体育因受体育设施的限制, 其体育内容也必将受到制约。以前[ 11] , 渴求锻炼的人们只 能从事一些对体育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体育活动, 如跑步、气功、散步等项目。但随着体育场地 设施的增长, 群众体育内容也必将丰富起来, 将由原来单一的以“跑步”为主的传统健康项目, 发展到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游泳、武术等门类繁多、品种齐全的群众体育活动体系, 并可以通 过挖掘、整理, 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健身活动和引进国外先进健身手段, 充实群众体育内容, 促 使群众体育向多样化发展。
Abstract T he posit ion and r oles of sport s go unds and facil it ies in m ass sport s w ere invest igat ed by means of t he documentary met hod and t he comparativ e analysis met hod. T he result s display ed t hat t he dev elo pment of Sport s g rounds and f acilit ies aff e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 ts populat ion and they ar e t he im por tant f act ors, w hich af fect bo th people′s t aking part in exercises and t heir select ion on t he event s. Sport s g rounds and f acilit ies ar e bo t h t he import ant cont ent s in sport s po licy and t he main t arget s for invest ing in mass sport s.
6 体育场地设施与群众体育政策的关系分析
会高, 体育设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相
当长的时间。从表 2 可见, 几个发达国家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充裕的体育场地设施拥有量,
其体育人口较高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布局合理、数量充裕的体育场地设施, 不仅能促进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引导人们
进行健康的闲暇消遣,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体质健康水平。而且还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 比如体育意识、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政策宣传、居住 环境、业余爱好、体育场地设施等等。那么体育场地设施与上述各因素的关系怎样, 它在大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