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精选、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精选、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一、对生物源危害: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

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
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

气溶胶(aerosol),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

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10﹣3cm~10﹣7cm,分散介质为气体。

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
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

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

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对人体的感染:
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

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

原因有几下几种:
(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

(2)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

(3)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4)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建立人员培训及相关安全制度:
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具体要求如下:
(一)、临床实验室安全设备:
1.生物安全柜。

2.其他安全设备: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置。

3.离心机:使用安全密封地专用离心管离心。

4.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结合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如:隔离衣、手套、口罩、护眼具。

5.实验室中应设有开启窗户设置纱窗或其他屏障。

6.实验室应设洗手池。

7.实验室墙面、地面。

应易于清洗、无缝隙、不铺设地毯。

8.实验室工作台面易于清洁、防水、耐热、耐磨损;耐酸碱、消毒剂的腐蚀、并能承受预期的重量。

9.实验设备应固定,设备间应保持一定空间便于清洁。

(二)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标准的生物安全制度:
(1)在进行有关实验时,未经同意限制出入实验室。

(2)禁止在工作区饮食、饮水、吸烟,不许放置食物和生活用品。

(3)离开实验室时应脱掉手套洗手。

(4)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台面。

活性物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台面和可能污染表面。

(5)所有污物、培养物、储存物及废弃物在出实验前应用可行方法消毒。

(6)所有操作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尽力避免污染物溅出和气溶胶产生。

2.常规安全操作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操作的安全措施的培训及教育:包括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方式,气溶胶产生的原理,废物危害及处理方式,个人的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原则,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及高放处理,标本收集远送过程中应防撒、防漏、防传染。

(2)处理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工作人员都应带上手套。

(3)实验室使用机械加样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取。

(4)使用注射器和针具应防止刺伤,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装入锐器盒内销毁。

(5)血液和其它体液发生泄露后,均应使用消毒剂对工作区表面消毒。

(6)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它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室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