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胜利学院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胜利学院

1.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溶化、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的的渗透率。

4.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毛细血管压力大、束缚水饱和度高。

5.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控制、成岩作用控制6.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存在于岩石中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的的渗透率。

7.剩余油饱和度:即剩余在油层中石油体积战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8.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被工作剂驱洗过的地层中滞留或闭锁在岩石孔隙中的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9.储层:由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所构成的地层。

10.储层发育、影响非均质性的因素:沉积因素、成岩作用、构造改造作用。

11.储层的划分和对比:(1)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特征;(2)根据陆相碎屑岩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划分:1)一级旋回,受区域性构造运动所控制,包含整个含油层系在内的旋回性沉积,在全区稳定分布。

它相当于区域性生储组合或储盖组合。

2)二级旋回,为一级旋回中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在二级构造范围内可以对比。

二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的扩张与收缩,不同二级旋回之间地层是连续的,常有湖侵层分隔。

3)三级旋回,根据二级旋回中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岩石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

对于三角洲沉积来说,是一次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旋回沉积。

4)四级旋回,是同一沉积条件下的微相单元在三级构造内部某些局部地段稳定分布。

(3)程序:点(典型井段的选择)线(骨架对比剖面建立)面(面积控制)12.碎屑岩单个成因单元(砂体)形成时的沉积作用:垂、前、侧、漫、筛、选、填、浊。

13.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1)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

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2)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3)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14.扇三角洲储层特征(1)扇根:它既可有孔隙性差的泥石流沉积,又有储集性可变的漫流沉积,又有储集性相对较好的河道冲填沉积,甚至可发育孔渗性很好的筛状沉积。

(2)扇中:主要为辫状河河道、泥石流及漫流沉积互层组成。

扇中的储集性能则相对较好,辫状冲填沉积相对发育,因而储层可能较好。

(3)扇端:漫流沉积为主,悬浮泥质相对较多,储集性相对较差。

15.排驱压力:非润湿相流体开始进入岩样驱替孔隙中润湿相流体的压力,一般表示孔隙系统中最大连通孔喉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16.孔隙:被骨架颗粒包围着并对流体储存起较大作用的相对膨大部分,称为孔隙.17.喉道:另一些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却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则称为喉道.18.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9.孔隙类型(按储集空间的成因):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20.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弯片状、管束状。

21.成岩作用: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成岩作用。

22.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称同生成岩阶段。

23.表成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24.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岩石、流体、温度和压力。

25.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分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和滞流(无水流)三种水动力类型。

26.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1)一是降低砂体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为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机械压实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减小粒间体积,使原始孔隙度降低。

胶结作用的成岩效应是堵塞孔隙,但不减小粒间体积,这与压实作用的成岩效应有所差别。

(2)二是增加砂体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解和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对孔隙的影响不大,但可为后期溶解作用提供更多的易溶物质从而有利于溶解作用的进行。

27.碳酸盐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1)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2)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的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白云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等。

28.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1)沉积物溶解产生的孔隙,它是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类型,由可溶性颗粒和可溶性基质的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这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可以产生大量的孔隙。

(2)自生胶结物溶解产生的孔隙,是最常见的一种次生孔隙类型。

溶解的胶结物大多是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也有绿泥石、蒙脱石、沸石、硬石膏等。

这些胶结物在溶解前可能存在于任何原生和次生孔隙中,而胶结物的溶解则可使孔隙重新开启和连通。

(3)自生交代矿物溶解产生的孔隙,是由交代沉积组分的可溶性矿物,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经选择性溶解而形成;在砂岩次生孔隙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29.次生孔隙的影响因素?(1)充足的水体能量和良好的渗透性对次生孔隙的形成非常有利。

无论是碳酸还是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都需要足够的水,这只能通过水的不断流动来弥补原生水的不足和水的酸溶性;(2)富有机质的生油岩和潜在的储层尽量靠近,只有这样才可使泥岩中产生的酸性溶液顺利地进入砂岩中,并且途中损失少;(3)砂泥比是保证有足够酸来源的一重要指标,泥岩过少,则产酸量不够。

反之,如果过多,则是低能环境、砂岩的渗透性不好;(4)干酪根的热演化史决定了酸的生产深度,这是预测次生孔隙垂向分布规律的一个关键。

30.成岩阶段的划分依据?(1)自生矿物的特征,主要是指自生矿物的分布、形成规律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2)粘土矿物组合、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3)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主要通过岩石内的构造特征,尤其是胶结方式、世代现象、胶结类型进行判断。

孔隙演化的本身就是成岩演化的结果。

(4)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有机质成熟度是时间和温度的函数。

是成岩阶段划分的重要的地化指标。

(5)古温度,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31.试分析各矿物的转化阶段,判断其成岩阶段及储层的好坏?埋藏成岩过程中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有机质成熟→有机酸+烃类长石+有机酸→高岭石+SiO2+K+、Na+、Ca++蒙脱石+K+→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32.试分析某气田为何在地下3500米左右依然能够作为优良的储层(深层优质储层形成原因)(1)溶解作用改善储层孔渗物性(2)超高压作用(3)异常压力1)异常压力形成后,阻止了高压系统内的流体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成岩作用减缓或者受到抑制,结果使储层保留了比较高的原生孔隙孔隙。

2)异常压力支撑了部分上覆岩体的负荷压力,减缓了压实作用。

3)异常压力形成的微孔隙不仅增加了储集空间,而且改善了高压系统内储层的连通性,使储层物性大大提高。

形成异常压力的原因:(1)沉积作用①形成构成封隔层的沉积物质。

②高速率的沉积引起沉积物的不均衡压实。

(2)成岩作用,包括黏土矿物的转化、砂岩孔隙堵塞和致密封隔层的形成。

(3)烃类物质的生成,有机质生成烃类,其体积增大,可大幅度提高已压实的岩层中的压力。

(4)深部热流作用,地温梯度增加,温度升高。

流体膨胀,引起异常压力。

33.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

34.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构造、沉积、成岩35.裘亦楠为代表的分类方法:宏观-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

36.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开发的影响(曲流河河道砂岩体的开发特征)(1)平面上注入水优先沿河床凹槽主流线快速突进(2)同一注水井排的注入水向下游方向快于向上游方向(3)注入水沿砂层底部高渗透段快速突进,层内水淹厚度小(4)时间单元间可分性较差(5)高产、含水上升快37.层内(间)非均质程度常用的指标(1)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2)高渗透率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3)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V /KH)----控制着水洗效果;(4)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与范围----影响着开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

38.储层损害:是指储集层钻开后,到石油开采完整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油气产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产能的现象。

39.酸敏矿物:指储集层中与酸液作用产生化学沉淀或酸蚀后释放出的颗粒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矿物。

40.储层的敏感性包括哪些内容:速敏性、水敏性、酸敏性、盐敏性、碱敏性41.何为储集层损害的机理?储集层损害是由储集层内部潜在损害因素及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潜在损害因素主要指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敏感性及流体性质等储集层固有的特性。

外部条件主要指施工作业过程中引起储集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变化,使储集层受到损害的各个外界因素。

42.勘探阶段储层评价的亚阶段:初探阶段、预探阶段、详探阶段43.开发阶段储层评价的亚阶段:方案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