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1.色彩联觉方面的知识。

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设计者凭经验在室内设计中广泛应用了色彩联觉方面的知识。

1、色彩的温度感:色彩会使人产生温暖或寒冷的感觉。

2、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的暖色使人感到距离缩小,称为前进色。

明度低的冷色使人感到距离增大,称为后退色。

3、色彩的轻重感:深色感觉重,浅色感觉轻;暗淡色感觉重,明亮色感觉轻。

明度一样时,暖色感觉重,冷色感觉轻。

黑色感觉最重,白色感觉最轻。

4、色彩的面积感:面积一样大的两种色彩,明度高而色浅的有放大的感觉;反之则有缩小的感觉。

5、色彩的动静感:暖色使人兴奋,为动感色彩;冷色使人沉静,为静感色彩。

明快浅淡的色彩使人轻松,灰暗浓重的色彩使人抑郁。

2、P21 格式塔的含义,词义-术语-引申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structure(组织)的含义2.术语: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P24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2、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3、对称形态易成图形4、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5、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6、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7、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8、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为图形9、有意义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4、地图的组成要素。

P41(1)路径: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2)标志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3)节点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4)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5)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5、四个环境维度P83(1)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卡普兰(2)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3)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4)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6、人际距离的四种P133(1)密切距离0-0.45m,小于个人空间,亲人之间,安抚、耳语(2)个人距离0.45-1.20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亲属师生密友握手言欢、促膝谈心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3)社会距离1.2-3.60m,应用于商业交往和社交(4)公共距离3.6-7.6m或更远的距离,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

7、领域性的定义P146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领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8、城市意象由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

P154(1)同一性——组成要素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清晰程度(2)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3)意义——这些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9、空间定向涉及的三个问题拉普卜(1)自身正处在什么地方(2)如何去要去的地方(3)如何确定以到达目的地。

10、沃尔威尔提出了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人对感觉刺激具有最佳适应水平,即介于刺激过少和过多之间的中间水平。

P17811、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

P207(1)时间要素(2)活动人群(3)活动场所(4)活动目的(5)活动研究12、马斯洛吧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和相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但对其合理性和通用性一直存在争论。

P26513、对于建筑环境的易识别性。

P291(1)建筑平面的形状(2)建筑外部熟悉的标志和提示的可见性(3)建筑不同区域间、有助于定向和回想的区别程度(4)提供识别或方向信息的符号和编号14、对于错觉的定义。

P297错觉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

15、私密性的措施。

P140(1)物质方面的措施:包括合理选址,避开不良周围环境(高楼俯视和噪声源);妥善布局(内外有别、动静分区、减少过往人流干扰);设置屏蔽,以便阻止他人的视线;加强隔声措施等(2)社会方面的措施:改变活动或作息时间;显示警告标志;加强道德教育;提出善意劝告;诉诸法律等16、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1、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2、自然的监视3、形成有利于安全防卫的建筑意象4、改善居民区的社会意象17、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1)抄近路(2)靠左(右)侧通行(3)逆时钟转向(4)依靠性18、体验性的行为习性P214(1)看人也为人所看(2)围观(3)安静和凝思19、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P228-236(1)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

由于设计和管理不当,不少城市的外部空间遭到冷落和废弃。

为此,研究者呼吁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即如何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以便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环境。

(2)兼顾私密性活动(一)形成隔绝(二)提供控制1、保持视听单项练习2、设置过渡空间3、设置物质或象征性提示4、留有退路或余地(3)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1、自发性2、不定性3、相关性(4)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在设计中,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会吸引使用者,从而增加外部空间的使用频率、时间和生气感。

(5)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1、使用者群体与环境特征相互匹配与适应2、设计与管理相互配合3、简约实用,重视环境暗示4、适度的奖励与惩罚这里次一级标题也要看。

补充三题: 1.座椅设计细则主要包括座高、座宽、座深、座面倾角、靠背宽度与高度、靠背角度、扶手高和椅垫八个要素。

2.人体测量方法中一般包括尺度测量、动态测量、力量测量、体积测量、肌肉疲劳度测量和其它生理变化的测量等。

3.试论述环境心理学对风景园林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答案可从各方面着手,譬如视觉听觉等感官、心理、尺度。

安全性等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1 公共性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

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园林景观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前者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

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

2 私密性来源: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

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自己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在竞争激烈、匆匆忙忙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

这种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园里容易得到满足,而在大自然的绿地中也可以通过植物种植来达到要求。

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运用是创造私密性空间的最好的自然要素,设计师考虑人对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设计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

一些布局合理的绿色屏障或是分散排列的树就可以提供私密,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问中,人们可以读书、静坐、交谈、私语。

3 安全性在个人化的空问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常运用绿色屏障与其他庭院分割,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

4 实用性古代的庭院最初就是经济实用的果树园、草药园或菜圃。

甚至在现今的许多私人庭园或别墅花园中仍可以看到硕果满园的风光,或者是有着田园气息的菜畦,更有懂得精致生活的人,自己动手园艺操作,在家中的小花园里种上芳香保健的草木花卉。

其实无论在家中庭园还是外面的绿地,每一种绿地类型的植物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针对游赏、娱乐为目的的,而且还应有游人使用、参与以及生产防护功能的,参与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

冠荫树下的树坛增加了座凳就能让人多得到休息的场所;草坪开放就可让人进入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游人就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了;用灌木作为绿篱有多种功能,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和空问,又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同时用低矮的观赏灌木,人们可以接近欣赏它们的形态、花、叶、果。

来源:考试帮5 宜人性在现代社会里,园林景观仅仅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

例如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铺地、地形、建筑物、小品等)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未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反之,抓住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又会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试帮论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