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摘要《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代表作,在整个北宋时期是开先河之作,亦是“尚意”思想的代表。
苏轼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中以黄州时期为分水岭,也已黄州为创作最繁盛的阶段,《寒食帖》即是在变革时期的作品,又是苏轼最得意的作品。
它的艺术成就在“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论点上可谓是淋漓尽致。
在整体是充满了“意”,在“形”与“气息”中又是“意”。
在诗与书的交相辉映中《寒食帖》完美展现了他的艺术价值与特色,而又充分满足了苏轼对于“意”的抒发表达。
关键词:《寒食帖》;苏轼;“尚意”书风;艺术特色Abstract"Cold food observance" known as the third world script, is the masterpiece of Su Shi,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open for the first of its kind, als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angyi" thought. Su Shi in his legendary life experiences in Huangzhou period as a watershed, has been in Huangzhou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most prosperous stage, "" cold food observance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orks, Su Shi is most proud of the work.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intention to Yoshino good this argument is most incisive. In the whole is full of "meaning", "shape" and "breath" and "meaning"". To show 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poetry and the book in each other "food tie" perfect, and fully meet the Su Shi for "express expression meaning".Key words:"Cold food observance"; Su Shi; "Shangyi"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istic features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4一创作背景4(一)跌宕起伏飘摇一生 4(二)从哭途穷到死灰吹不起 5二、《寒食帖》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5(三)“尚意”角度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8(一)《寒食帖》的“尚意”9(二)《寒食帖》的字形10(三)章法与布局11(四)《寒食帖》的无意之意12(一)无意于佳乃佳12(二)藏巧于拙13结语14参考文献15谢辞16引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也就是“尚意”是苏轼的主要观点,它产生于黄州时期,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又以《寒食帖》最为著名。
本文以其在书坛的“尚意”为线来浅析《寒食帖》,并通过切身的学习体会来描述对于《寒食帖》学习时的“巧”与“意”基本要点学习。
一创作背景(一)跌宕起伏飘摇一生苏轼,中国历史上最丰厚的一页。
苏轼对文学与艺术的成就极高。
在书法上,他创造了继唐以后宋朝书法衰微时期的奋起升华,他创立了整个宋代书法的“尚意”思想,不仅仅影响了整个后世并让宋朝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他的作品以黄州为分界线,呈现了三个阶段,造成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
这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他的书风随着整个人生变迁的起伏和生存境遇的变迁,显现出了三个时期三种风格。
他身上有着北宋逐渐兴起的疑古以及求新。
黄州时期之前,苏轼依旧坚持继唐朝以来学习二王,追求晋人风骨,苏轼在题逸少书三首中曾表示对二王书法的喜爱。
但是他也有宋代的疑古精神,并不只是坚持对二王学习的旧思想限制。
而黄州时期苏轼又由“姿媚”的书风逐渐开始向“豪劲”转折。
并提出“无意于佳乃佳”的理论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
苏轼尚意精神以行书表达最出众,他的行书也正是在黄州才走向了一个圆满的姿态。
他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十几年的飘摇生活是他生命的辉煌也是人生的低谷。
对苏轼而言,黄州时期以及后期的时候是苏轼政治上的失败时期,这也直接导致了苏轼以后生活的苦难,但正是他的苦难与失败让他得以豁达得以让他达到这些年不能达到的辉煌,苏轼正是在这时创作达到了高峰,写下举世流芳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等,这时的他才开始走出政治阴影,一步步向着洒脱的人生走去。
从出世时在政治上的遭遇,再到黄州惠州儋州,生活的坎坷,都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
在北宋时期的背景造就了苏轼极高的成就。
他的创新改革促成了他在三个不同时期的遭遇与表现各不相同。
这也给苏轼的理想抱负与生活遭遇带来了深度的悲剧感。
而这些苦难与悲剧也恰恰是推动了他到“哭途穷”,正是这些才能让他真正的站起来。
独立于整个停滞的书坛中,推动着书坛的发展产生他“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主张。
(二)从哭途穷到死灰吹不起《寒食诗帖》是苏轼贬谪黄州历经了三寒食也就是三年才写的,自他刚来之时便是凄苦,此期间他从对政治生涯的哭途穷,开始淡化消失,直到最后对于以前的种种终于放下,开始豁达的走完余生。
同时苏轼也开始特别欣赏颜真卿的书法。
此时的书法中已经可以看出“鲁公门法”。
来到黄州后苏轼也开始抄经静坐斋戒来达到物我两忘。
在精神上他又把梅花海棠来做伴侣,在悲凉无奈的人生状态中寻求超越。
由于“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不能买地,因此开始过着亲自务农开荒的日子。
而困境也给这位才子打开了一扇窗,在困境中的日子把苏轼其书风的“风流韵胜”逐渐的“转型”到了“心手相畅”。
也许是时间让他从哭途穷的思想中站起来,但是他真的在此期间用笔墨描绘了心境的悲切到死灰吹不起的豁达。
也正是这个时期才能写出《寒食诗帖》的悲壮与豁达。
黄州的五年间苏轼人生的激情得到爆发,此时的作品特别是《寒食帖》大都没有非常顾及字体和章法上的规矩与法度,激情与感情已经作为主体来表现,让笔法与情感完全融合为一体,化为非常个性的笔意,也正是如此才能最大的呈现出悲凉情调和奔泻的气势。
图1-1 《寒食诗帖》二、《寒食帖》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书法作品现在有31 件还留存,其中包括墨迹14 件,碑拓17 件,其中包括草书《梅花诗帖》、楷书《前赤壁赋卷》,以及《寒食帖》在内的29 件行书作品:元丰三年(1080):《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京酒帖》、《啜茶帖》、《与可画竹赞帖》元丰四年(1081):《新岁展庆帖》、《佳事帖》、《吏部陈公诗跋》、《杜甫桤木诗卷》、《往歧亭诗帖》元丰五年(1082):《黄州寒食诗帖》、《获见帖》元丰六年(1083):《天涯流落帖》、《羁旅帖》、《人来得书帖》、《徐十三帖》、《儿子帖》、《满庭芳词》、《多病帖》、《铁牛老鼠帖》、《扫地帖》、《职事帖》、《调巢生诗帖》、《杜甫暮归诗帖》、《一夜帖》、《覆盆子帖》、《归农帖》、《高文帖》元丰七年(1084):《送寿圣听偈帖》、《满庭芳帖》黄州时期时正是苏轼的书风转型期,此时的作品在于《寒食帖》对比上都存在着大量的共通处。
对于发掘《寒食帖》的创新发展与特色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对比作用,而对比开来可以发现虽然是同一时期大同小异但是在整体的“意”上以《寒食帖》为中心往前是悲哀,往后是逐渐的豁达,很多人都说黄州时期时苏轼风格开始大变形成,对于以前的作品不作对比,单就同一时期的《啜茶帖》、《获见帖》、《一夜帖》来比较(如图2-1,图2-2,图2-3)从整体风格上还可以看出《啜茶帖》的秀气以及二王风格的姿媚,而同年所做的《获见帖》则完全风格大变开始逐渐的沉稳,而后期的《一夜帖》更是古拙,完成了苏轼整个风格的变革。
图2-1 《获见帖》图2-2 《一夜帖》图2-3 《啜茶帖》(三)“尚意”角度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图3-1 《寒食帖》前篇图3-2 《寒食帖》后篇图3-3 《治平帖》(一)《寒食帖》的“尚意”以苏轼为鲜明旗帜的宋代“尚意”书风,影响了宋代的书坛,而且对元明清历代书法发展都影响深远。
“尚意”的风气促使了这个时代的书法面貌具有更多的个性色彩。
而为什么宋代会崛起“尚意书风”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毕竟书法艺术的发展在整个书法史当中都是以不可控的方式发展,其中一点是艺术发展内部的原因,而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很多偶发事件甚至包括名人效应都可能成为原因的一部分。
但是宋代时代变革运动的时代文化背景是不可忽视的如宋代佛教、道教的兴盛,以及宋代初期的书法并没有改变五代以来的逐渐衰弱的趋势。
(宋初书法依旧以学二王为普遍风气),还有,宋代的“趋时贵书”。
也限制了人们在书法上的思维方法。
直到北宋中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才步入正轨,宋四家改变了这种现象,他们在书法艺术打开了新的大门,让宋代书法逐步走上天梯,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新道路。
(二)《寒食帖》的字形苏轼曾与黄庭坚交流时笑称“石压蛤蟆”体。
纵观整个《寒食帖》的取势总有重心在左下而整体向右上“飞起”的姿态。
这使得呈横势的字形较多,如前半篇(如图3-1)中的“今”“秋”“雪”。
这也是后来被保留的一贯风格,横势的字虽多,但是作者也在其中放了四个极其纵势的字,如“年”“中”“纸”等字,这样能够打碎一成不变的感觉又使全篇更好的串在一起,感情的变化破开,更能打开僵局,使得作品中不会出现统一的姿态。
本作品的字形姿态把握的很精巧,全篇的第一首诗部分每每有几个字“飞起”后便开始“着地”与第二篇时开始便全部“飞起”后又开始持续“着地”交相呼应着来表达苏轼的情感变化。
而通过早期苏轼的《治平帖》(如图3-3)来看这些“飞起”与“着地”不难发现苏轼在此之前都是相当的平正的字,非常的姿媚,是学二王的典型作品,而到了黄州后心境以及仕途的挫折导致“姿媚”大减。
也正是这种改变才使得《寒食帖》有更多的感情变化,也让全篇风格在整个北宋特别鲜明。
苏轼的《寒食帖》这种“飞起”的取势,属于用横来取势,这与他的用笔书写习惯关系很大,而这样取势也造成了竖相对感觉短小容易有臃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