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对人的本性有着透彻的分析,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
孔子学说从汉代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支柱,统治着广大学者以至普通人民的思想。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首先何为哲学,哲学这个词起源于希腊,本意“爱智慧”,这也是哲学的最广定义,也有人把哲学定义为追求真理、反思人生等,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思想与哲学密不可分。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皆为生活,以个人人生取向为出发点,寻求整个国家甚至天下出路。
这与苏格拉底相似。
孔子人生观之核心为一“仁”字,言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从消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综合来说,“仁”强调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
孔子“仁”的思想在一下论语中较能体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孔子讲“仁”,我们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
孔子与其弟子多次谈到“仁”,却从未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仁”的不同方面。
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
“仁”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的现代意义是“仁”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以及一般社会所提倡的对弱势团体、人士的慈善精神,是完全相贯通的,是每一个懂得中文的人所应该认识,并且身体力行的优良价值观。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