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罗埠小学罗宝娣关键词:积累、素材作文,这是一个一直捆扰师生的难题。
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倍尝艰辛。
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作文指导课生动活泼,让学生愉快作文;还有的主张评改作文多就少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这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也的确使作文教学大为改观。
但是,静心而问,学生感到作文难,其根本原因何在?难道真的是学生练少了?是老师在作文课的指导有问题?其是不然。
我认为原因就在语言的积累贫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的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
当然要想写好作文,光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作过精辟论述: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
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作文,也如“采蜜”;“炼镭”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一)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1.从语文学科中积累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祖国文化的精髓。
在课堂上我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感悟。
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老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
学生在读想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
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课本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要充分引导农村小学生从课本获得语言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做到各门课程资源共享。
这里所说的资源共享不是网络上的资源共享,对农村小学生来说,网络毕竟不是个很普遍的资源,这个资源共享指的是各门各科的知识关联。
2、从其它学科中积累语言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来,我代过很多科目:语文、数学、自然、劳动、美术、音乐、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甚至英语。
在这里我拿第七册的各科联系来说“语文”。
数学科中有语文科新学的字词,自然科里的实验、动物的构造、生活习性是作文的材料。
劳动科里有手工制作步骤,这刚好是第七册中第八个单元的习作。
在教学中我发现,要学生在没有真正制作过手工,而要求他讲并写出手工制作的过程可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劳动科的学习教会学生各种劳动的技巧,而习作要求写一次劳动或活动的不在少数,学生没有亲身所为又如何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字来?美术科的知识更丰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作文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满鲜活,美术科的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
俗话说,一首好的歌首先是一首好的诗,音乐科里的歌词不正是一首首精炼的文章?怎样用词精炼准确,在歌词里充分体现,如《学习雷锋好榜样》里的“意志坚定”,有一次考试中就出现在词语搭配一题里,而这个词在归纳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精神时是最适合不过了,我在上课时一提到这些,学生就想起歌里唱的词,音乐科里的知识是不容忽视的。
思想品德科是检测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积累语文的一大平台。
品德课本里的故事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也是平常学生习作的内容,无异于让学生看课外书,更有古代、外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在第七册积累运用里有一篇阅读短文《闻鸡起舞》,说的是古人如何艰苦学习的,在思想品德科里也有类似的内容,如凿壁偷光、囊萤苦读等。
综合实践也一样,而英语科中课文内容、口语对话,又何尝不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习作的素材?就算是体育科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话,写一个场面、一次活动……体育课内容是最好的素材。
农村孩子没有太多的课外书,也没有太多其它途径获得更多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在这些科目中从语文知识积累的角度学习,这该是一个多全面的学习啊!数学是数字化的语文,自然是广泛拓展大自然知识的语文,劳动、综合实践和体育是操作、实践的语文,美术是视觉语文,音乐是听觉语文,思想品德、英语是语文的文字构法。
有了这些语文积累,学生作文起来可就有话可说了。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学期学习的课文最多三十几篇,这对小学生来说,这个量是很有限的。
这跟“大纲”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
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要着眼于课外补充,这就要求我们要广开阅读门路,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空,多渠道为他们创设阅读的机会。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
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的趣的读物。
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
高段我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
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
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讲解、赏析。
2、指导背诵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
如提纲背诵的方法。
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背诵法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提醒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课内指导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
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ABCC、ABCB。
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等。
还有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古诗可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5、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好的文句剪贴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在平时教学中,我把学生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
平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
如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
如第五册园地二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
那么在作文前我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
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在记事方面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利用综合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世界之最报道”、“中国伟人介绍”,“家乡著名风景区导游”,……平时结合学校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敬老院……让学生自办活动“周末心情日记交流”“早晨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看我露一手”擂台赛……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时间出真知。
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一会实践的感受。
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总之,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
剩下要做,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做技巧指导,再让学生适当多练,相信作文一定会花艳果香。
参考资料:1.《小学语文教学》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