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学期会昌县第五中学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同强兵D.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3.下表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4.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5.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与这一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B.“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C.“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D.“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6.某学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
法家能“独步天下”, 是因为其( )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迎合了封建地主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7.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
由此可见,“独尊儒术”()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B.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D.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8.《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这反映了董仲舒(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9.在董仲舒看来,君主受命于天,但天却不是为君主个人而立,并认为灾异谴告理论作为“天人感应”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天对人间政治得失与治乱兴衰的回应。
可见“天人感应”思想()A.理论上论证了君权合法性 B.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C.对君王权力滥用有一定约束 D.有利于维护政治的大一统10.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倾向于研究《六经》本意。
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 200 年之久。
古文经学之争说明()A. 百家争鸣得以恢复B. 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C. 三教融合已现前奏D. 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11.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观改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 但皇帝并未采纳。
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
据此推断,当时( )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佛交融不断增强D.佛教世俗化的完成12.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思辨性和道徳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学术主流13.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
这一思想(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关系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14.《朱子家礼》是朱熹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巨大的著作,在书中朱熹“意在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的领域之内”。
朱熹的做法( )A.保证了理学确立的原则深入社会B.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D.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1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如想要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表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16.王守仁《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这一主张()A.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B.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 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D. 科学地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17.当代学者徐定宝在《黄宗羲评传》中写道“阳明心学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学’……肯定主体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的性质起着决定的作用,引导人们走出圣贤与经典为中心的章句之学的死胡同,点明儒学伦理精神处于世人自己的心灵之中……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化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据此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延续了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批判性思考B. 客观上延缓了儒学世俗化的历史进程C. 摆脱了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中心地位D. 有效推动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新发展18.有学者认为,李贽不承认女性的天性低劣,屡次称颂武则天为“好后”,认为女人的才德不比男人差。
但他赞扬有成就的女性,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权。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李贽不遗余力地褒扬寡妇的守节。
对此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李贽摒弃了以儒家纲常为标准的道德观B.李贽的思想有自相冲突的成分C.李贽的思想已经属于近代民权主义的范畴D.李贽的主张挑战了理学的正统19.黄宗羲在《山居杂咏》诗中写道:“锋镝(贬官)牢囚(牢狱之灾)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诗人创作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腐朽B.歌颂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C.要求实行“工商皆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D.诗人主张采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改变现状20.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的一种。
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21.顾炎武认为,“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 曰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曰吏胥”“病民之尤者, 生员也”。
他大声疾呼:“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
”这些言论主要体现出顾炎武(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致力于社会变革C.主张废除八股取士D.重视博学与考据22.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23.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
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
”这一观点( )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 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 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24.下图为“西夏活字(佛经)印本”(影印件)。
它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A.是研究活字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史料B.反映了西夏文字是一种独创的文字C.充分证明西夏是活字印刷术发源地D.在文物收藏中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25.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27.美国学者钱存训认为“到公元3或4世纪时,书法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
由此可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A. 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新B. 得益于造纸技术的进步C. 有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D. 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28.小篆的字体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
秦朝后期,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
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可见,隶书的形成( )A.反映了生产实践对政治的影响B.折射出政治文书刻写材料的变化C.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D.表明汉字符号化特征进一步削弱29.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了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30.《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
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 )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