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散文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的考查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知识讲解(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的特点1.选材广泛自由。

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2.抒发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

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

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

“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

“形”指文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

“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

4.具有美感性。

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三)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

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途径: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人物的形象意义;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对比、映照、衬托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2.写景散文。

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

解读途径: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3.抒情散文。

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读途径: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联系文章主旨。

4.哲理散文。

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的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他们明白其中包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

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从近年来高考的选材看,哲理散文比较常见,所以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

阅读时要细细品读、细细琢磨,准确把握,既能找到切入点,又能挖掘得恰到好处。

解读途径:把握全文主旨;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1.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3.常见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会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即散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也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主题思想表达程式:本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反映了……的社会生活,赞美了……的精神品质(或批判了什么样的思想/现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或思想情感)。

【规律总结】一、如何读懂散文1.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②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③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二、散文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记叙三种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

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

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

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

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

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有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

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

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