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5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所见》课堂实录
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付小娟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一首小诗再现了可爱的孩子。

师: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用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
二、理解诗题,进入诗境
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生:所看到的景象。

师:是的,没错。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师:读题。

生:所见。

师: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师: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指名读,检查反馈。

生: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师:诗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你欣赏文中的插图),谁来说说事情发生在什么季节?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途中的景色如何?
生:可以看出是夏天。

生:这个小孩很悠闲,坐在牛背上呢,也很可爱。

生:从图中可见那儿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那个小孩在欣赏景物呢。

师:因为诗人也被这美景陶醉了,为了抒发他对牧童的喜爱和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所以写下了《所见》这首诗想让大家来分享他的愉悦。

[设计意图:看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结合文中的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生:我知道“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其实黄牛是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师:说说“振”“樾”的意思。

生:振是振动的意思。

师:能告诉我诗中指什么振动?生:歌声。

生:樾是指树荫。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这么难的你都会。

师: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自由自在的唱歌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的心情。

师: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

刚才从歌声中我们听出了牧童的心情。

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生:从他的动作来看他既悠闲又开心,笑眯眯的。

生:他好象一点烦恼都没有,乐呵呵的。

师: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让他高兴的事太多了!现在呀,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

想象一下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看到了淙淙流淌的小溪,真舒心,忍不住想捧一口喝一下。

生: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生: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师:多么美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读出来。

生:读。

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
师:齐读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

生:捂着嘴一动不动地在找。

生:眼睛直溜溜的转着找。

生:蹑手蹑脚的到前面那棵树上找。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师:你知道“欲”“捕”“立”“忽然”在诗中的意思吗?
生:欲是想的意思。

生:捕是捉的意思。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生:“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生:“忽然”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师: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为什么停止唱歌?
生: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师:会用什么方式来捉?能捉到蝉吗?
生: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师:想象牧童的动作。

生: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生: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

生: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

生: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生: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知了,想赶快捉住它。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正在捉蝉的小孩。

真可爱!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是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知了,想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
师: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得这么好。

师:谁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个牧童写的栩栩如生吗?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方法。

师:是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作者善于表达,而且用诗表达。

[设计意图:新课改下的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应自觉追问:这课的价值到底在那里?为什么要叫这些内容?仅仅是知识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把这首诗写得栩栩如生,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方法,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写作指导。

]
四、背诵、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

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师: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生:个人背、齐背。

五、作业:
师:写出描写夏天或小孩的诗。

师: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黄牛鸣蝉
(快乐、有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