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中的纵向比与横向比

比较文学中的纵向比与横向比

比较文学中的纵向比与横向比.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本文由华夏秋枫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比较文学中的纵向比和横向比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所谓比较文学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我无法全面做出很详细的比较,只能根据专家们的论文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做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我们先谈谈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确立两国文学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

该主张不仅淡化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 ,又因其设定了一个“有是因则有是果”的研究路径,因而被人指责为文学研究中的“声誉争夺”。

应该说,对影响研究的上述责难,主要是针对其方法上的局限性。

影响研究是由法国学派所提倡的。

它主张用实证的、事实联系的方法处理来自不同民族之间业已存在的实际联系,旨在确立两国文学间或一国文学与多国文学之间的联系,而要说明影响的存在,往往要在实证的方法下来进行,因此实证的方法又成为文学影响研究的核心操作手段。

梵·第根在他的《比较文学论》中明确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并强调影响研究的历史意识和事实联系。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 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学科的涵义。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一书,正是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为影响研究提供了一套具体完备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后来得到基亚等人的推波助澜,于是影响研究成为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但由于其偏重于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事实和实证,从而限制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

具体地讲, 传统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负面性。

法国影响研究方法“科学性”一、法国影响研究方法“科学性”的非科学性二、法国影响研究目的的非审美性影响研究的“欧洲中心”三、影响研究的“欧洲中心”性在追溯影响关系时,梵·第根主张研究者应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路、、径,去尽可能搜集材料,为之铺路搭桥。

这一描绘路径的方法,不仅与比较文学所展示的前景相去甚远,而且也违背了前辈们的初衷。

在这个路径中,除了作者读过的书籍、游记、旅游书,与之打交道的人物以及无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引述外,我们并非能说明作家及其作品是在什么程度上对另一作家或作品产生影响的,即使能确立另一作家或其作品就处在影响的终点一端,我们也无法断定其作品就是来自渊源一端的结果。

在比较文学中,“影响”不是一种物理的事实,甚至不是一种本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的概念,“影响”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心理的现象而存在的。

因为,影响存在着,但“却无法从量的角度去测定”,这等于是说明,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来自虚无,因为无法从无中进行选择。

一位作家只要致于学,他就不能不有所闻见,前人或同时代的人也就不能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他施以影响。

也就是说影响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需要的做的是要以追寻证据的方法来证明影响的存在。

这似乎很具有科学性,但是基本上又不存在无影响的作品,而且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广?无法用一个数量的单位将其计算出来。

所谓的“影响”也只能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现象罢了。

这也就是影响研究方法的非科学性。

一件艺术作品之产生,自然要受到传统的、历史的、外
来思想以及一部外国作品的具体触发和刺激,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从无中来”。

那么何谓平行比较?“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某种意义上说,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比的东西。

任何东西都有或多或少的共性。

但另一方面, 实际上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 没有绝对可比的东西, 因为任何不同的东西都具有独特的质的个性。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论前提就是: 没有什么文学现象不可比, 又没有什么文学现象完全可比。

平行研究就处在了可比与不可比的微妙的境地。

说到“可比”, 平行研究摆脱了事实关系的束缚, 又不受语言、文化、国界、学科的制约, 就的确有点像有的学者所讥讽的, 具有“无限可比性”了。

然而, 平行研究的范围一旦失去必要的限定, 一旦达到了“无限可比”的程度, 堕入漫无边际的、为比较而比较的滥比, 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质的规定性, 也就取消了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 如果因“不可比”而不比, 那事实上就更难做到。

我们给一种文学现象定性和定位, 我们要搞清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民族文学的特征、不对它进行上下左右的比较, 怎么可能? 因此, “平行研究”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就是对“可比性”加以适当的界定和限制的问题。

其实,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都只不过是比较分学的一部分、一种方法罢了,影响研究好比是纵向比,研究前人或者同时代人的作品对研究对象所造成的影响,比如歌德对法国文学的影响,中国诗歌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如何 ,英国浪漫派对徐志摩,法国象征派对戴望舒影响。

这种研究重事实源流,寻求各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

而平行研究就是横向比,将某国文学同一个国或者多国文学进行比较,大多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两种文化的比较,比如日本能乐跟希腊悲剧之异同,中国跟西方歌颂爱情的诗歌之异同, 东西方思惟方式之不同,各国宫廷诗的比较研究,东方的多神教跟西方的一神教思想文化之不同等等。

我觉得平行研究有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

求同:比如诗经中的比兴,类似的诗歌手法在西方民谣中也有发现,而日本和歌中的序词更有相同之处。

这样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

求异:比如在爱情主题上比较中国和西方和日本诗歌,你会发现中国文人之间互相酬唱, 吟咏友情的诗歌数量其他国家可比。

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求异的目的,是相互阐发,找出各自的文学传统的独自性和不可替代性,很多特点乃身在此山中,只有以“他人”的视角来看,才能察觉。

这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优劣,不能盲目的说哪种比哪种好,它们所站的角度、所用的方法都不一样,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也正是这一纵一横构成了比较文学的网络天地。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法国和美国学者融合交叉、博采众长的努力之下,比较文学的“学派之争”和“门户之见”已淡出历史舞台,学科的理论体系更趋成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不仅探索国际问的影响和联系,还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也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强调美学性;在开展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同时,也进行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比较研究。

编辑出版 1071 班杜鑫 30612107103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