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淋巴系统

血液淋巴系统

骨髓解剖知识点
1、骨髓是主要造血组织,骨髓基质由骨小梁组成,骨小梁内的网状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未分化吞噬细胞
2、网状细胞内的吞噬细胞是放射性胶体显像的靶细胞
3、骨髓实质由造血母细胞和小的淋巴组成。

4、成人骨髓量5斤4两。

一半为造血骨髓红骨髓。

红骨髓一半为脂肪细胞。

5、成人造血骨髓主要位于中轴骨及肱骨、股骨的近心端
6、黄骨髓含有休眠状态的“岛状”造血组织
7、骨髓供血为滋养动脉和骨膜毛细血管网
骨髓显像原理和显像剂
红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
52Fe——回旋加速器产生——PET
1
11InCl
3
1、发射171KeV和245KeV两种γ射线——放射性分布与放射性铁和放射性交替相似——用于SPECT
2、静脉注射后迅速和转铁蛋白结合,但是不参与血红蛋白合成,血浆半衰期5小时
3、30%集聚于骨髓、20%积聚于肝脏、7%肾脏、1%脾脏清除,其它位于体液中
4、几乎不和红细胞结合。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骨髓显像
1、网状内皮系统包括:骨髓内的网状吞噬细胞、肝脏的库普弗细胞、脾脏内的巨噬细胞;
2、常用显像剂包括:99m Tc-硫胶体、99m Tc-锑胶体、198Au胶体。

粒细胞生成细胞骨髓显像
3、显像剂——NCA-95(非特异性交叉反应抗原95).主要表达与粒细胞和粒细胞生成细胞。

但是骨髓中粒细胞与外周粒细胞之比为50-100/1,所以99m Tc标记的NCA95,主要分布于骨髓中。

显像方法
1、静脉注射10.8-20mci99m Tc-硫胶体或者锑胶体→20-30分钟后行SPECT 全身显像。

如果是γ相机局部采集,先采集后位骨盆,计数>300K,后以同等时间采集前后位胸部、前后位腰椎,及后位骨盆。

采集时需要遮挡肝脾。

2、静脉注射99m Tc-NCA95 300-400MBq。

3-4小时后采集。

需要排空膀胱。

无需遮挡肝脏脾脏。

骨髓显像的临床应用
1、协助判断骨髓穿刺部位;
2、骨髓栓塞的诊断;
①骨髓栓塞多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②骨髓显像表现为局部放射性缺损,周边区浓聚。

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
①患侧股骨头缺血,放射性分布低于对侧,或者缺损
4、血液病
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早期可正常或出现外周骨髓扩张。

进入贫血期骨髓衰竭及髓外造血——全身骨髓摄取减低并肝脾高浓聚,特别
是99m Tc-NCA95显像,提示预后不良
②骨髓纤维化——早期可以正常或者肝脾肿大,进展后全身骨髓摄取减低并外周骨髓扩张。

联合骨显像发现类似超级骨显像。

③白血病——无明确规律,多数出现外周骨髓扩张
④多发性骨髓瘤——胶体显像可见中央骨髓多发放射性缺损
⑤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局灶缺损或者多发及弥漫减低
⑥肿瘤骨转移
⑦放疗后改变
⑧其他
⑨再生障碍性贫血。

全身造血组织容量明显减少,造血衰竭,并在衰竭造血组织中可见散在岛状增生灶为特征的血液病分型:荒芜型——全身骨髓不显影
抑制型——全身骨髓的分布和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灶Ⅰ型——在全身造血组织不同程度抑制的骨髓中中可见散在界限明确的岛状显影灶,灶内活性
明显高于周围骨髓组织,此为再障骨髓显像的特征性表现。

灶Ⅱ型——四肢长骨黄骨髓腔内出现节段性灶状显影;胫骨骨干中段常见,其次为股骨;对称性;界限明显活性较高的热区;与病情进展无关;对胎肝治疗效果好;
正常型——正常骨髓显像,病情轻,预后好。

脾脏显像
解剖知识点
1、脾脏位于第9-11肋骨。

其血供来自腹腔干最大分支——脾动脉。

2、脾脏由被膜和实质组成。

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白髓是T细胞主要分布区域;红髓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内含大量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

脾脏功能:造血;免疫;血液过滤;血细胞的阻留;吞噬作用。

其中脾脏显像主要利用血液过滤和吞噬作用。

脾脏吞噬作用显像
胶体颗粒>1000nm时主要浓聚与脾脏,当300-1000nm时主要浓聚与肝脏。

常用显像剂:198Au-胶体(最早应用),大小5-15nm,已启用。

目前主要应用:99m Tc-硫胶体、99m Tc-植酸(PHY)、113In胶体,直径范围为300-1000nm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变性红细胞显像
变性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变形两种。

具体:99m Tc-热变性红细胞、51Cr-热变性红细胞、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学变性红细胞。

胶体显像和红细胞显像的比较
胶体显像优点:制备简单;肝脏、脾脏、骨髓同时显影有助于比较胶体吞噬能力;有利于了解左上腹肿块及肝脾的解剖关系
缺点:肝脏的明显显影影响对脾脏的观察
变性红细胞优点:脾脏明显显影,骨髓及肝脏仅轻度显影
缺点:制备复杂,存在血污染可能性。

显像方法
静态显像:注射显像剂后30min采集前位、后位、左侧位、左前斜位、左后斜位。

计数1000K
脾脏动态灌注显像:弹丸注射5-10mci,1帧/1-2秒,采集1分钟。

动态显像后3分钟常规静态显像。

脾脏放射性指数SAI及脾脏栓塞百分率POSE计算
SAI=(脾脏计数-本底)/脾脏计数-本底+肝脏计数-本底
POSE=(栓塞前脾脏SAI-栓塞后脾脏SAI)/栓塞前脾脏SAI
正常图像
1、动态灌注显像脾脏(脾动脉来自于腹腔干)比肝脏(肝脏血流主要来自于门静脉)早8-10秒
2、脾脏正常重量成人=75L-537;儿童=22.6L-104;L代表脾脏纵径
脾脏显像的适应症
1. 了解脾脏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2. 左上腹肿块的鉴别
3.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4. 脾脏破裂及脾栓塞的诊断
5. 副脾的诊断
6. 功能性无脾、多脾的诊断
7. 自体脾移植的术后监测
8. 疗效观察
※以下必须选用红细胞脾脏显像
胶体显像后出现局部缺损;胶体显像是脾脏显影不良,高度怀疑脾脏病变;脾脏切除术后残留灶确定;怀疑有脾脏数目异常及位置异常。

变性红细胞脾脏显像异常类型
外周血池及软组织影增高——注射时间与显像时间间隔<30min;游离99m Tc过多,红细胞变性不够;脾脏功能低下
肝脏浓聚增高——红细胞变性过度所致
肝脏及外周血池均过度显影——多为脾脏功能低下所致,此外标记率不高及采集计数过大也可以导致
淋巴显像的原理
组织间隙注入放射性标记的大分子或者胶体物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基底膜→经毛细淋巴管吸收→向心引流→被引流的淋巴窦内皮细胞摄取,部分随淋巴液归入体循环→被肝脾网状内皮细胞清除。

经SPECT 可显示各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相互关系及淋巴结引流状态。

常用显像剂三大类
胶体类:99m Tc-植酸钠(1-2mci);99m Tc-硫化锑(1-2mci)
蛋白类:99m Tc-HSA(2-6mci)
高聚物:99m Tc-脂质体(1-2mci);99m Tc-左旋糖苷(2-6mci)
显像部位及注射部位
腹膜后(120min、180min)——第1、2趾蹼间;
胸骨旁(120min、180min)——腹中线旁开3-4cm,肋骨下1-2cm
腋下(120min、180min)——2/3指间皮下
颈部((30min、60min、120min三次)——双侧而后乳突皮下,发际前。

特殊部位(30min、60min、120min三次)——内镜下分3-5点注入胃肠道、膀胱、前列腺或者支气管粘膜下
盆腔(30min、60min、120min三次)——肛周3点,9点或者肛门与尾骨尖连线中点
腹膜后淋巴结——倒“Y”字;耳后侧位——“人”;腋窝淋巴结——“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