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讲故事传播语文课堂的正能量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一个在脂粉堆里出色当行的风云人物,却在辞赋上造诣很高,有许多作品辞情并茂。
他是谁呢?他就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
”这是每周一古诗词的赏读课,今天赏析的诗作是杜牧的《泊秦淮》。
我此时正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陈后主,原名陈叔宝,他溺于声色,穷奢极欲,整日与后宫嫔妃寻欢作乐,其中最宠爱的是张丽华。
此女清秀脱俗,翩若惊鸿且记忆力超人。
陈后主处理政事,见到奏章一扔了事,而张丽华却能对奏章内容过目不忘。
每每有大臣问及所奏之事时,后主往往是不知所云,张丽华却对答如流。
所以,后主临朝,常抱张于膝上,共决国事。
有了这样一位助手,后主就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欢乐之中。
当时江南民居的后院里,习惯栽培一种花,人们叫它‘后庭花’,皇宫里也不例外。
此花只有红、白两色,当白花盛开时树冠如玉般美丽,故又名‘玉树后庭花’。
自古江南出美女,陈后主的后宫就更是佳丽数千。
他就以此为题填词,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曲子《玉树后庭花》,此曲在王朝灭亡过程中正盛极一时。
当隋文帝兵分三路攻取南朝,突袭陈国皇宫时,后主还在这首靡靡之音中醉生梦死,频频告急的前线战报在他的枕边封都未启,他就这样被擒归降。
《玉树后庭花》从此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故事到此,有的学
生已经举起手来发言,“我明白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杜牧借前事讽刺已经百孔千疮的晚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藩镇拥兵自固,边患频繁,社会危机四伏的可悲现实。
这种忧时伤世的诗句,正是诗人在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歌女的曲声时感慨发出的。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首句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在柔和幽静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下,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那就是‘寒’,也为唐王朝的走势埋下伏笔。
”我长舒一口气,称赞学生理解到位、精彩。
故事我讲了20分钟,《泊秦淮》这首诗的理解和挖掘深意五分钟就完成,清晰明了。
当我们学习《化石吟》时,刚开始,看着这首科学诗,我真有点头痛,不知该从何讲起。
单纯地讲诗歌意象,讲小节的归纳,讲抒情讲主旨,学生们一定是一头雾水。
我就让他们去查阅《生命的起源》,寻找有趣的故事来课堂上讲。
学生们在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冲击下,回去真下了一番功夫。
课堂上,他们从46亿年前天地洪荒、雷电轰鸣、激浪滔天、没有氧气、没有生命的地球讲起,到经历了十几亿年后出现了藻类植物,其中低级的蓝藻里的叶绿素与太阳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给地球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和希望。
又从18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孔虫、放射虫、水母等单细胞动物,到出现没有下颌的鱼,到距今3亿年左右出现的两栖动
物、再到几千万年、几百万年前出现的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直到今天,地球已经是一个繁花似锦、兔奔鹿驰、生机勃勃的星球了。
学生还为云南元谋人、北京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又作了一番探讨,一群男生还为恐龙的种类争论不休……课堂上探讨声、争论声此起彼伏,热闹激动。
这时我引导他们总结是什么改变了地球面貌?谁是我们生命的功臣?大家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藻类!”“是啊,所以我们要爱它们,爱到肚子里。
以后要多吃海带、多喝紫菜汤哟。
”在学生的笑声中,我展示了藻类的化石标本、无下颌的鱼的化石标本和恐龙化石的图片。
告诉学生,我们的科学家就是从这些化石标本中推测出生物进化和地质年代的,从几亿到几十亿年前的石头中探究出了神奇的景象,所以人类是非常伟大的。
此诗到此句句节节主旨抒情都迎刃而解,让我在故事中再次尝到“竹杖盲鞋轻胜马”的感觉。
在讲《蝉》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吃过蝉猴的?油炸的、黄焖的、清真的、烧烤的都行。
一班学生陈浩然说“我吃过,小时候在农村,一到春末,树下就有好多洞,我们就去挖,一次能刨出好多幼蝉,拿回家妈妈用油炸了给我们吃,可香了。
”我说“高蛋白,纯天然,比脑白金价值都高,能不好吃吗?”学生们都笑了。
我就给他们讲蝉,由卵到幼虫,坠入土中,积蓄能量,一般在土里要1~3年的时间,最长的要17年才能爬上树,羽化成黑色的蝉。
成虫只能活60~70
天,也就是一个夏天。
蝉那么小的体积,声音却那么大,完全是在透支着体能和生命。
它们必须在短暂的历程中,去完成生命中的神圣使命――繁衍后代。
一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蝉的生命就终结。
如果蝉不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地鸣叫,那么它们在土里17年执著、坚持地等待,就会付诸东流。
课堂上很安静,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以前一听知了叫就嫌吵嫌烦,今天了解了它,心里能接受它了。
”另一个学生说:“蝉活着都有责任,我们人比蝉活的时间长,生活空间也比它的大,又有智慧,又有能力,应该比蝉的理想和愿望更大才对。
”“大自然要交给我们的知识很多,只要留心,总能给我们以心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