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下室防水处理1 前言随着我国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对工程的防水设防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对防水设计,施工技术以及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品种、规格、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我国建筑普遍存在着渗漏现象,虽然已经采用了许多治理措施,但是由于防水材料,防水设计,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中的诸多问题,建筑物的渗漏现象至今得不到根治,尤其是地下室渗漏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地下室结构埋于地下,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在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下,更容易出现渗漏问题,而且一旦出现渗漏现象,返修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出于对建筑物经济性的考虑,地下室防水既要满足防水要求,又要满足经济利益需求,因此在对地下室防水方面的考虑时其综合性、合理性变得尤为重要。
材料选择的合理性,防水设计的合理性,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管理组织的合理性都直接影响着地下室的防水,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各个参与单位(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单位)共同合作,解决地下室防水的问题。
目前,地下室防水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刚性防水与柔性防水相结合的方法。
刚性防水是用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材料或同时渗入防水剂构成的防水混凝土,利用混凝土自身性能达到防水的效果,因此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控制对防水有着重要的影响。
柔性防水主要是指混凝土表面粘贴防水材料达到防水的效果,因此防水材料和粘贴技术的选择对地下室防水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地下室防水相关概述2.1 防水的基本原理地下工程的防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并采用经过试验、检测和鉴定并经实验检验质量可靠的新材料,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基本原则。
2.2 地下室防水工程的原则地下室防水技术的原则。
地下室防水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必须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作为施工者,第 1 页(共11页)应当掌握地下工程附近水运动规律和现状。
确定最高地下水位标高。
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出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方案。
地下钢筋砼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砼。
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砼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
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
附建式全地下室半地下室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平标高至+0.000m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平坦处改用防水浆完成设防高度。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施工应考虑整体钢筋砼结构,保证防水效果。
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
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板式聚乙烯板等。
2.3 防材料防水机理和特性2.3.1工艺流程材料防水机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由硅酸盐水泥、特选的石英砂、特种活性化学物质等材料组成的灰色或白色粉末状材料。
其工作机理是:在水的引导下,以水为载体,借助强有力的渗透性,在混凝土微孔及毛细管中进行传输。
充盈并发生物化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枝蔓状结晶体,结晶体与混凝土结构结合成为封闭式的防水层整体,堵截来自任何方向的水流及其他液体侵蚀。
渗晶型弹性防水涂料是由渗晶材料和聚合物乳液复合而成的双组分材料,涂刷后能形成坚韧的防水涂膜,可以抵抗因振动、沉降等原因而产生的新的不规则裂缝,发挥柔性防水材料的作用。
2.3.2材料防水特性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在混凝土试件表面涂上该产品后会发生物化反应,并逐步向混凝土结构内部渗透.将其在室外放置半年,渗透深度为100-150mm。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有长久的自我修复防水能力,其中的催化剂遇水渗入便会激活该材料内部呈休眠状态的活性物质,从而产生新的晶体将缝隙密实,堵截渗漏水.凡是裂缝宽度<0.4mnq的裂缝都可以填补自我修复。
第 2 页(共11页)渗晶型弹性防水涂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可以适应基面的折展和收缩,自如地改变形状而不开裂。
渗晶型弹性防水涂料采用冷作业施工,无毒无味,无污染,涂刷后能形成坚韧的防水涂膜,适用于地下建筑各部位的施工。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与混凝土基层及渗晶型弹性防水涂料有极好的相容性,将其结合使用,不会出现起皱、开裂、剥落等现象。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与混凝土基层及渗晶型弹性防水涂料防水层有较强的刚度,可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外墙回填土后不会造成防水层的破坏。
3 某工程的地下室防水处理3.1 某工程概况某市市中心商业步行街,总建筑面积约 22 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室为两层,单层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人防工程),结构形式为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下室采用C40商品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级,整个地下室工程在夏季(7、8月间)完成施工。
3.2 防水的细部构造处理3.2.1 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的处理第 3 页(共11页)第 4 页(共11页)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是防水结构容易发生渗漏的薄弱部位,其细部构造应采用止水带、遇水膨胀橡胶腻子止水条等高分子防水材料和接缝密封材料。
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留施工缝,在底板与墙体连接处必须留置时,应在施工缝中间 埋设橡胶或金属止水带(图1)。
垂直施工缝可在缝隙处设置一竖向同墙高的宽200mm 的钢板止水带。
水平施工缝应做成水平缝、阶梯缝、凹凸缝等形式(图2)。
在施工缝、变形缝及后浇带上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旧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粒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再铺上一层20-25mm 厚的与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浆,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
图1施工缝止水带 图2 水平缝3.2.2 穿墙管道的处理地下工程一般穿墙管道安装较多,且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施工中均应该进行防水处理。
在穿墙管道处混凝土结构浇筑前应预留套管,并应在套管上满焊止水环或翼环。
为保证防水效果,应注意套管的选用及套管与混凝土的连接。
套管内径要求与穿墙安装管道间10mm-20mm 的缝隙,穿墙管道安装后须在缝隙中嵌填聚氨酯等密封材料,且管道根部做防腐、防水等处理,浇筑混凝土时套管周围要用细石混凝土填筑并振捣密实(图3)。
第 5 页(共11页) 图3穿墙管道周边密封防水处理3.2.3 底板后浇带部位的处理底板与墙体相交处等转角部位防水层施工时,应先在基层上浇筑300mm 厚细石混凝土垫层,然后铺贴柔性防水两道,在柔性防水层上用50mm 厚1:2防水砂浆做保护层,再绑扎墙体钢筋浇注混凝土(水平方向的柔性防水层沿竖直方向构件上翻不少500mm ,并须做好收口处理。
图4 底板后浇带施工工艺3.2.4 集水井、电梯坑部位的处理集水井、电梯坑防水处理底部在做防水处理前,必须将明水处理干净,坡度>60。
的斜坡不宜撒干粉,而应采用涂刷的方法防水。
见图5,因为在浇注混凝土的过程中会将防水材料冲走。
图5底板后浇带施工工艺3.3 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措根据刚柔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混凝土加JS2防水涂料的防水结构方案,在混凝土制备中加入了防水剂及水泥膨胀剂,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控制了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以保证混凝土的抗渗性。
3.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因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底板高度,故应先对地下水进行降水及排水措施,在挡土墙外侧设置低于垫层的排水沟,沿底板均匀设置降水井,本工程共设置了20个直径为300的降水井,使降低后的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最低高程0.5m,然后进行防水工程的开展,本工程在地下室垫层及水泥砂浆找平层所取厚度为100mm,并确保无裂缝的出现,在电梯井及桩承台井周边的砖模墙,对其采用20mm 厚的水泥砂浆进行封抹,抹圆锐利的砖模墙等的转角,使之成弧线过渡,对于地下室的外墙面,直接涂抹JS2 型防水涂料,保证防水层与外墙之间的紧密结合,3.3.2防水层施工先对基层表面进行清理,随后在基层面表涂刷水泥胶,本工程所采用涂料中粉与液料的比例为2 :1,在机械搅拌五分种后均匀的涂刷在基层表面,整个过程在1个小时内完成,在进行涂抹时,先用滚子打底层,随后由下至上依次完成各防水层的涂抹,在涂抹过程中应保障涂料无沉积现象及各层之间无气泡现象出现,按照设计要求做好防水保护层,整个防水层施工的流程为:清理基层表面—反复涂刷JS2型复合防水涂料—撒粗砂—检查复核—防水保护层。
3.3.3其余部位防水施工对地下室底板、侧墙、承台底及后浇带也应进行防水作业施工,对底板及侧墙,应先在其表面涂刷 0.4mm 的水泥胶,随后反复涂刷 JS2 型防水涂料直至设计厚度,每次涂刷均应横竖交错进行。
对于承台底及桩头的防水施工作业,应先在桩头涂抹结晶型防水涂料,再加设一条止水条,这样就可以将底板防水层密闭起来,这里结果型防水涂料所起的作用就是渗透至混凝土内部并将其内部的孔隙填塞。
以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性及防水性。
在完成JS2 型复合涂料的涂刷后,应增设沥青防水卷材层,待完第 6 页(共11页)成防水保护层后,将砂垫层回填,这样可以避免后期清理后浇带时破坏防水层。
另外,在整个防水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的JS2 型复合防水涂料不可以零度以下或在雨雪天气施工,施工环境若是过于潮湿,则会严重影响到JS2型复合防水涂料的成膜效果。
2)JS2 型复合防水涂料在配制之后应做到随配随用,若在配制后两个小时内仍然不用,则该涂料会失去粘结成膜的应有效果,此时应重新配制所需涂料。
3.4 注意事项第一,砼养护要做到按时、定量、全面,并根据当地具体的条件,采取具体的养护措施,例如:在春秋季施工时,天气干燥且风比较大,此时应加盖塑料薄膜,保证砼失水不会过快,以免产生裂缝。
第二,防水材料要严格控制,以免在工程中使用劣质的防水材料;选用防水材料的防水性能要达到水密性良好,温度稳定性良好力学性能良好,污染小等要求。
第三,严格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切实落实责任管理制度。
加强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4 质量控制措施4.1 施工缝及后浇筑的留置防水混凝土底板必须连续浇筑,不得留置施工缝,或人为造成施工冷缝。
如果需留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
前案在地下室外墙混凝土采用层浇注,在施工时由于人力安排不当,两次混凝土浇注时间局部间隔时间太长,局部下层混凝土出现初凝或者工人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未将振动棒插入下层复振(应插入下层混凝土不小于5cm),在墙体上形成了45度角的施工冷缝,从而造成施工冷缝处出现渗水。
第 7 页(共11页)地下室外墙施工缝一般只允许留置水平施工缝,留置位置应高于底板不小于200mm 的外墙上,施工缝严禁留置在剪力和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壁交接处。
如地下室外墙上有孔洞时,施工缝留置位置与孔洞边缘距离不宜小于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