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与变异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遗传学建立与发展领域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与代表作、年代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孟德尔《植物杂交论文》1866摩尔根《基因论》1910Watson和crick DNA的双螺旋结构1953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1.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3)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RNA为遗传物质的证据)作为遗传物质的几个条件精确复制,确保遗传的世代遗传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时间,空间的稳定性能够变异DNA的一级结构: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双螺旋直径是2nm 螺距3.4nm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 / 23外显子: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叫为外显子内含子:把断裂基因中的非编码区叫为内含子启动子:准确而有效的起始基因转录所特需的核苷酸序列C值矛盾:C值得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现象。
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染色质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或者为DNA RNA 和蛋白质)染色质的分类与区别12.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结构。
功能:防止染色体末端被酶酶切;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粘连;防止染色体在DNA复制时保持完整。
染色体的几个参数:臂比着丝粒指数相对长度14着丝点位置: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15.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来自父方一对来自母方,大小相同、结构形状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16联会: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长度、大小、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等因素把他们排列起来研究的过程。
2 / 23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动物育种,鉴定远缘杂交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进化机制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五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基础DNA的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一个新的与亲代相同的子代DNA 的过程半保留复制:一个双链DNA分子合成一个双链子代DNA分子,一条是新和成的一条是原来的。
冈崎片段:以5-3合成的不连续的片段DNA合成所要的几种物质环状DNA复制的方式:8型;滚环形;D型原核与真核复制的区别真核生物DNA复制依靠端粒与端粒酶。
DNA复制与转录的异同两者均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沿5-3方向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转录时只有一条链为模板;复制两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起始不需要引物参与;复制需引物;3 / 23转录时DNA与RNA杂合双链是不稳定的;复制时,复制叉一直打开,不断向两侧延伸;转录的底物是4种核糖核苷酸,配对关系是A-U,C-G;复制的底物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配对关系是A-T,C-G;两种酶系不同:转录为RNA聚合酶;复制为DNA聚合酶;复制时整条链进行,转录只发生在一部分区域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初级产物需要加工RNA聚合酶有核心酶与全酶组成:后者包括核心酶与亚基终止子分为强终止子与弱终止子mRNA加工的方式翻译:从DNA到mRNA的核苷酸到多肽链上的氨基酸最后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遗传密码的特性三联子密码无逗号不重叠通用性兼并性摆动简并性: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起始(2)延伸:分为三个阶段:进位,肽键合成,移位4 / 23(3)终止TU-TS循环:EF-TU-GTP---氨基酰tRNA三元复合物进入核糖体,GTP 被水解为GDP,EF-TU-GDP无活性从核糖体解离下来,在另一延伸因子EF-TS的作用下形成EF-TU-TS复合物,释放GDP,EF-TS被GTP取代形成EF-TU-GTP复合物,复合物再次被利用,协助下一个氨基酰进入A位。
17.中心法则的内容(也可以文字表达)DNA 复制反转录转录蛋白质翻译RNA复制基因表达: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
操纵子:由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有关生物活性的结构基因组成,结构基因排列成簇,协同履行精巧的生命活动。
负调控:当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表达,反之关闭的过程正调控:当调节蛋白存在时基因关闭,加入后基因表达开启的过程第四章染色体畸变:在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的条件下使染色体的某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基因的数目、位置与顺序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缺失的类型:中间缺失;末端缺失;5 / 23缺失的表型与遗传效应:a.致死或出现异常B.假显性或拟显性重复:染色体多了自己的一段,形成重复环。
位置效应: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与邻近基因的位置关系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的现象剂量效应:因基因数目的不同,表现出的不同表型差异现象倒位类型:臂内倒位,臂间倒位;并且形成倒位圈。
缺失环、重复环与倒位圈的区别缺失环发生在正常链上;重复环发生在异常链上;倒位圈是在区段合适的位置形成易位的类型:相互易位;单向易位。
罗伯逊易位:两条非同源的端着丝点发生着丝点融合,从而形成一条中或者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易位的遗传与表型效应改变正常的连锁群位置效应假连锁现象:(1)交互分离配子可育(2)相邻分离配子不可育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指染色体数目发生发生不正常的改变。
整倍体:含有一个或若干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
整倍体变异:整套染色体组的增加或减少。
6 / 23整倍体变异(符号表示):单倍体n;二倍体2n;三倍体3n;四倍体4n;非整倍体:细胞中含有不完整的染色体组的生物。
非整倍体变异(符号表示):单体(2n-1);双单体(2n-1—1);缺体2n-2;三体2n+1;双三体2n+1+1;四体2n+2;基因突变:基因水平上遗传物质可检测、能遗传的改变,不包括遗传重组(由理化因素引起的DNA分子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类型:(1)自发与诱发突变(2)显性与隐形突变正向与回复突变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多向性可逆性重演与平行性突变的有利与有害性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不同个体中位于同一座位的多个基因基因型的种类N(n+1)/2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座位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突变为何害大于利?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基因调控下的代谢过程与环境都达到了相对平衡和高度的协调统一,一旦基因发生突变,往往便不可避免地造7 / 23成整个代谢的过程破坏,从而变现为生活力降低,生育反常,极端的会造成当代致死。
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代;移码突变转换:在碱基替代中,一个嘌呤被另一嘌呤替代的现象颠换:在碱基替代中,一个碱基被一个嘧啶或者一个嘧啶被一个碱基取代的现象碱基替代的遗传效应:(1)错义突变(2)无义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UAA UAG UGA(3)同义突变17.突变抑制的途径:1.密码子的兼并性2.基因内突变的抑制3.基因间突变的抑制8.DNA的修复方式:(复制的修复) 1.DNA聚合酶的修复2.错配修复系统3.尿嘧啶糖基酶修复系统(损伤的修复) 1.sos修复系统2.二聚体糖基酶修复3.光修复4.暗修复5.重组修复19.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转座重组;20.溶菌状态:?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独立存在的状态1.熔源状态:?噬菌体通过重组作用整合进入宿主细菌染色体的特异位点8 / 2322.转座子的特点:(1)其末端有20-30bp的反向重复序列;(2)转座子编码转座酶23.转座的遗传效应:转座引起插入效应引起插入位置产生新基因引起插入位置少数碱基对重复引起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进化第五章1.性状: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得总称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3.基因型: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4.表现型: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性状5.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6.测交:F1代杂合子与隐性纯合体亲本杂交,验证F1的遗传组成的方法7.孟德尔自由组合遗传定律的意义提示了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对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生物出现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杂交育种中,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组合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培育新品种预测测交后代中出现优良性状组合的大致比例9 / 238.实现自由组合的条件二倍体完全显性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对基因无互作,一种基因,一种效应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等,生活力相同,F2代个体成活率相同实验群体足够大9.不完全显性:介于亲本之间的表型10.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表现出来的显性11.致死基因可发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2.基因互作的类型及其比例互补作用9:7积加作用9:6:1重叠作用15:1上位作用显性上位12:3:1 隐性上位9:3:413.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在一起的倾向14.交换率(重组率):重组型配字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范围是0-50% 1%的交换率为一个遗传单位15.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的集合16.基因定位:把染色体上的多种基因间的相互之间的排列顺序确定下来又称染色体作图10 / 2317.作图的方法:两点测交三点测交三点测交的计算步骤:找出亲本性与双交换性;确定中间位置基因计算双单交换率干涉:染色体上某两个基因座的单交换减少,邻近基因座位单交换发生的可能性的现象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率除以理论双交换率干涉率=1-并发系数性染色体的构型有哪些?XY XO ZW ZO性反转:生物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性别转变成另一个性别的现象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而遗传的现象伴性遗传的特点:正反交结果不同性状的分离比数在两性比例不一致有交叉遗传与个贷遗传出现假显性现象从性遗传:性状的表现受个体性别的影响,颠倒了性状的显隐性性状,控制从性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限性性状:只在一个性别表现的性状。
三种遗传的区别:(1)伴性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从性遗传正交结果相同;限性遗传无固定的遗传模式;(2)伴性遗传有交叉遗传与隔代遗传11 / 23现象;从性遗传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上;限性遗传有遗传基础无性状表现;(3)伴性遗传出现假显性现象;限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限性性状只在雄性个体表达;第七章:数量遗传学基础1.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如产蛋量、产奶量。
数量性状的特点:变异的连续性对环境的敏感性分布正态性多基因控制(无显隐性、效应可加性、微效性)2.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区别3.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表型值P—个体表型值,G—基因型值,E—环境效应值,则:P=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