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 节肢动物2

第10章 节肢动物2


昆虫的感官
触觉器 最简单和最常见的是触毛,能感受接触、 气流和水流等任何压力变化的刺激。 鼓膜听器 也是一种触角器,感受声波。
嗅觉器 着生在触角上的嗅毛。这些嗅毛可十分敏
感地检测空气中存在而浓度很低的物质分子在外激
素调控中作用大,外激素易被嗅毛检测出来。
味觉器 存在于口器上。 视觉器 单眼:因着生部位不同分为背眼和侧眼。感受光
孵化(胚胎时期):受精卵在卵壳内发育为胚胎, 并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
变态(胚后时期):从幼虫到成虫形态与机能的 改变。 发育变态的不同取决于孵化的迟早,而孵化的迟 早又取决于卵所含营养物质的多少。 昆虫的变态类型有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 态三种
无变态 幼虫与成虫除了大小之外,外形上没有明显区别。 一般幼虫蜕皮次数较多,到成虫后仍蜕皮及生长, 例如衣鱼。 不完全变态 渐变态 胚胎在卵内发育比较充分,幼虫与成虫的形态与 生活环境基本相似这种变态称为渐变态,其幼虫 称为若虫,例如蝗虫、蜚蠊等。
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足和2对翅。 足的结构基本:基节、转节、腿节(发达)、胫 节(细长具刺)、跗节和前跗节。 前足和中足都是步足,后足特化为跳跃足,特别 强壮
两对翅
前翅着生于中胸上,革质坚硬,长于后翅,用来 保护后翅,特称覆翅。
后翅宽大,膜质柔软,折叠于前翅之下,飞翔时 起主要作用。 翅不属于附肢
腹部
附肢几乎完全退化,只保留第十一腹节的一对尾 须。此外,雌虫的产卵器也由腹部附肢演变而来。
消化系统
前肠、中肠和后肠
围食膜:一层很薄的几丁质膜,包在食物之外, 以保护肠道上皮。
围食膜允许消化酶及已消化的物质穿透,到达肠 壁。
吸食液体食物的昆虫不产生围食膜。 马氏管 来源于外胚层,从血液中吸收尿酸,随粪便一起 排出。
6. 生殖系统
雌性:1对卵巢、1对输卵管、1条阴道、雌生殖孔、
1个受精囊以及1对摄护腺(分泌物促使受精卵粘
合形成卵块)。
卵巢由多个卵巢管组成,左右输卵管会合成为一 条宽大的阴道,开口于第八腹节腹板后方的雌生 殖孔。
雄性:1对精巢、1对输精管、1条射精管和一些附
属腺 精巢由多个精巢管构成,左右输精管会合成为一 条射精管,其开口即雄生殖孔,位于第九腹节生 殖下板的背侧基部。
腹部包括后11个体节和一尾节是昆虫的营养和繁殖
中心,内有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昆虫的附肢对数较少,且全部单枝型。头部原
有6对附肢,由于原第一和第三体节的2对已完
全退化,因此只保留4对附肢(触角、大颚、小
颚和下唇)。
触角
原第二体节的附肢演变成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 觉器官,具触毛和臭毛。 触角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多样,在种间和同种性 别间都可能不一样,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都由多数小节构成,第一节较大为梗节,第二节
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残渣
中重吸收水分,这是昆虫对陆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马氏管位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约200多条,基部 开口于消化管,末端封闭。直接从血体腔中吸收 代谢废物,排放到肠管内,随食物残渣一起排出
体外。
3. 循环系统
混合体腔
背血窦、围脏窦、腹血窦
背血管分为心脏和大动脉两部分。心脏由多个心 室组成,每个心室1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延长成 心瓣。 心脏、大动脉、头部、腹血窦、围脏窦、背血窦 心孔、心脏
线强弱的变化。
复眼:可成像,为昆虫的主要视觉器,一对,每
个复眼由多数视觉单元即个眼(小眼)构成。
生殖和发育
两性异形(第二性征)。
昆虫的生殖可分为两性生殖和单性生殖。 两性生殖 卵生、卵胎生和胎生(p282) 单性生殖 1、孤雌生殖(蚜虫);2、多胚生 殖——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分裂形成许多胚胎, 形成许多幼虫(小茧蜂);3、幼体生殖——幼虫 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形成后代(童瘿蚊)。
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附肢几乎全部退化。 第1腹节较小,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鼓膜听器。
第2至第8腹节都发达。
末3个腹节退化,形态因性别而异。
雌蝗腹部末端具2对瓣状产卵器 背侧的一对称背瓣,由第9腹节的附肢演变而 成; 腹侧的一对称腹瓣,由第8腹节的附肢演变而 成;
雄蝗第9腹节的腹板称为生殖下板;第10腹节 的腹板则已完全消失。
1对尾须细长多节,中间常有一中尾丝。
若虫栖于湖泊、池塘和溪流中,植食性。像成虫一 样,也有一对长的尾须和一条中尾丝。
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短命,多数种类的成虫只 存活几小时,但若虫可活3年之久。如蜉蝣,常日 落后成群飞舞水边,进行交配。
蜻蜓目
咀嚼式口器,触角短 小刚毛状,复眼大;
5.
舐吸式口器
为蝇类所具有的口器,由喙和唇瓣两部分构 成。
下唇延长形成喙,喙的背面有槽,槽上有由 上唇及舌形成食物管。 喙的末端形成两个唇瓣,唇瓣上有许多环沟, 环沟与食物管相通,经过环沟舐吸物体表面 的液体食物。
胸部
昆虫胸部的3对附肢都演变成步足(基、转、 腿、胫、跗、前跗节) 前足和后足常特化
两对翅,膜质多脉, 前翅前缘有一翅痣; 腹部细长。如蜻蜓 (黑眼蜻蜓),豆娘 (新豆娘)。
直翅目
大或中型昆虫。
头属下口式;标准的咀嚼式口器;
前翅狭长,革质;后翅宽大、膜质,能折叠藏于前 翅之下;
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腹部常具尾须及 产卵器;
发音器及听器发达;发音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 腿节内侧刮擦前翅而成;渐变态。蝗虫、蝼蛄、油 葫芦和中华蚱蜢等。
其上唇及大颚保持咀嚼式类型,适于咀嚼花粉。 小颚的外颚叶和下唇须形成临时性的吸管,中唇舌 在吸管内快速前后运动,抽吸蜜汁。不取食时,小 颚及下唇的各部分可分开。
3.
刺吸式口器
吸食动植物体内液体物质的一种口器,例如蚊类、 虱目、半翅目昆虫等。 口器变成针管状便于穿刺及吸食。
上唇特化成食物道;舌特化成唾液管;大颚、小 颚特化成能穿刺的口针,藏于下唇形成的喙状沟 槽中。
下唇 1片,位于口腹面,有托盛、钳住食物的作
用,下唇须(味觉)。 除上述3种口肢外,还有一片上唇和一个舌,共同 组成稻蝗的口器。 上唇(头壳的延伸物)和舌(口前腔底壁的突起)
不是由附肢演变而来。
胸部(3体节愈合形成)前胸、中胸和后胸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向后延伸,覆盖中胸。
跳跃足(蝗虫)、捕捉足(螳螂)、开掘足 (蝼蛄)、携粉足(蜜蜂)、游泳足(仰 蝽) 、步行足(蜚蠊)、抱握足(龙虱)、 攀援足(体虱)。

一般两对翅;翅不是由附肢演变而来。翅由两层
角质膜构成。 翅脉:翅内部具有高度角质化的翅脉,起支撑作 用;翅脉分为纵翅和横翅两种 脉相:翅内全部翅脉所组成的整个系统。
竹节虫目
大型。体多呈棒状,少数种类扁平似叶。
触角细长多节。复眼较小。口器咀嚼式。 翅退化或完全消失。 尾须短,仅一节。雄虫稀少,常行孤雌生殖。雌 虫产卵器不明显;卵单产,散落地面。行动迂拙。 以拟态著称。不完全变态。
取食时口针刺破皮肤,内含凝血成分的唾液由唾 液管进入伤口处,上唇伸入吸血
4.
虹吸(吮吸)式口器
为鳞翅目多数种和膜翅目部分种所具有的口器,
适于吮吸花蜜。 两个小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并相互嵌合成管状 结构。 取食时管状口器延伸进入花丛中,虹吸植物体表 的蜜液;不用时如同钟表的发条状卷曲于头下。
各种昆虫都有其独特的脉相,并且恒定不变,为
重要的分类依据。
翅的类型
膜翅(膜质——透明,具翅脉)蜜蜂
覆翅(革质——不透明,但具翅脉)蝗虫 鞘翅(角质——不透明,且无翅脉)金龟子 半翅(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蝽橡 毛翅(膜质,覆毛)石蛾
鳞翅(膜质,覆鳞片)蛾、蝶
缨翅(膜质,边缘具长毛)蓟马
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昆虫对环境条件长
期适应的结果。
(三)重要类群
动物界最大的纲,共分2个亚纲,约30个目
无翅亚纲:原始无翅;无变态;腹部具附肢。 缨尾目:如衣鱼常见于室内抽屈、衣箱或书籍堆 中。 弹尾目:如跳虫。
有翅亚纲:通常有翅;有变态;腹部无运动附肢。
蜉蝣目
小型至中型,体柔软。复眼大。触角细小。翅膜质; 后翅小或消失。
羽化:昆虫最后一次蜕皮形成成虫。 世代:由卵经过幼虫发育到成虫,成虫再产卵,这 一过程称为一个世代。 化性:一年中完成的世代数,如一年一个世代称为 一化性,二个世代称二化性,许多世代称多化性。
休眠和滞育
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临时停止发育的状态,
当不良环境消除后就可恢复发育。如昆虫的越夏、 越冬。 滞育:滞育是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 代谢受抑制状态,是对于有节律地重复到来的不
5. 神经系统和感官
中枢神经系统
脑、食道下神经节以及腹神经链3部分构成。
感觉器
一对触角司触觉和嗅觉,小颚须和下唇须则司味觉 视觉器官包括单眼和复眼,单眼,3个,位于头部前面 的左右复眼之间,呈三角形排列,结构简单只可辨别 明暗。复眼1对,除明暗外,还可分辨物体的大小和形 状。 鼓膜听器(一对)第一腹节左右两侧。
半变态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不完全相似,生活环境也不 相同,这种变态称为半变态,其幼虫称为稚虫, 例如蜻蜓,蜉蝣等。 完全变态 胚胎在卵内发育很不充分,幼虫经过大幅度的变态 才成为成虫,生活史中具有蛹期,幼虫与成虫的 习性及形态均不相同。例如家蚕,幼虫为咀嚼式 口器,成虫具虹吸式口器。
蜕皮
为柄节,其余各节为鞭节
口器类型
1. 咀嚼式口器
昆虫中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口器类型 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及舌,其中大颚、 小颚和下唇分别由第4、5、6体节的附肢形成, 而上唇和舌则分别由头壳和口前腔体壁延伸而成。 蝗虫及许多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具有这种口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