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蛛形纲——卵生(例外:蝎目——卵胎生); 昆虫纲:一般为卵生(蚜虫等少数——卵胎生);
一些种类能行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卵不 必受精就能发育为新个体。
昆虫发育过程中有变态(metamorphosis)现 象,变态可以分为三种变态形式: 无变态(ametabola) 表现在原始的无翅类群,幼虫和成虫相比 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熟外,没有更多 的差别,且发育为成虫后仍蜕皮生长,如 衣鱼等。
➢感官
节肢动物有视觉、触觉、化学三种感觉器 官。
视觉感受器除具有单眼外,还有复眼。单 眼仅有几个光感受细胞,只能感受光线强弱。 复眼则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可以感觉物 体的形状、颜色、距离、运动以及光的强度 等。
还有平衡、触觉、味觉、嗅觉、听器等。
一般都是雌雄异体、异形。
生殖腺——残存的体腔; 生殖管——体腔管; 外生殖器——一些附肢特化形成。 水生种类——多为体外受精; 陆生种类——都是体内受精。 中黄卵——表面卵裂。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 在分节的基础上,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或头、 胸、腹3部分;
➢ 附肢有关节,有的类群具有可以飞翔的翅;
➢ 体表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代谢产物:氨。
马氏管(malpighan tubules) 由中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 游离在动物的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 物。马氏管位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排泄物 经肛门排出体外 。
各种动物马氏管的数目不等,少的只几条, 多的可达几百条。
代谢产物主要是尿酸。 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排泄器官都是马 氏管。
➢ 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 头胸部有附肢,无触角; ➢ 1对鳌肢、1对须肢、4对步足; ➢ 腹部有或无附肢。 ➢ 主要有:肢口纲和蛛形纲。
海洋生活;
身体:头胸部、腹部、尾剑3部分; 没有触角;
头胸部6对附肢:第一对——螯肢;后5 对——步足;
腹部第一对——愈合成板状;其余—书 鳃。
自然界一切动植物、微生物和它们产生的有机物质, 如植物的汁液、木材、蜡质、腐烂的生物体。 口器出现各种变化:适应不同的取食方式、不同的 食物。
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类似——索状结构; 但随着体节愈合,神经节也有愈合现象; 尤其头部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更趋集中。 前脑 视觉、行为的神经中心; 中脑 触觉的神经中心。蜘蛛等(没有触角)没有中脑的 分化; 后脑 发出神经分布到下唇、消化道。
➢ 身体结构及形态、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多样化,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门。
➢ 分布范围: 5500m的深海——6000m的高山;
➢ 有的种类几乎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 ——甚至出 现具飞翔能力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真正适 应陆生的动物。
➢ 已知种类 >100万,约占动物种数的84%!
➢ 异律分节、附肢; ➢ 外骨骼、肌肉; ➢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 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 消化与取食; ➢ 神经系统、感官; ➢ 生殖、发育。
前肠、中肠、后肠 。 前肠、后肠 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基本结构与体表
相同,几丁质、齿、刚毛,蜕皮。 前肠: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贮存、初步消化。 中肠:分泌消化酶——消化和吸收;一些种类常形
成盲囊、腺体等,加强消化、吸收 。 后肠: 重吸收一些离子和水分 。 食谱:非常广泛,特别是陆生昆虫,几乎包括:
单枝型:鳌肢类、 多足类和六足类。
原肢
双枝型:三叶虫 和甲壳动物。
原肢:由一或两个肢节组成; 端肢:可分为若干肢节,肢节之间有肌肉相连。
表皮
(外骨骼)

分泌

上皮细胞
上表皮: 脂蛋白(主要)、几乎不含几丁质。
原表皮
外表皮:几丁质、蛋白质——鞣化
作用——坚硬、不可溶的骨蛋白。
内表皮:较柔软、更多几丁质、较
如:剑水蚤;蚜虫、恙螨。 循环系统的发达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 关: 鳃呼吸的种类(虾、蟹)循环系统较发达; 气管呼吸的种类血管不发达。
有2种主要类型。 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一般为囊状结构,一端 是排泄孔,开口在体表;另一端是盲端,相当于残 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
甲壳类——绿腺(触角腺)(antennal gland)、 颚腺(maxillary gland); 蛛形纲——基节腺(coxal gland)触角基部有一 开口,为后肾开口,另一开口在体腔(混合体腔)。
不完全变态(heterometabola) 渐变态(gradual metamorphosis)
卵孵化后,幼虫形态与成虫差别不大,生 活环境和习性相同,只是翅和生殖腺未发育, 称为若虫(nymph),例如蝗虫。 半变态(hemimetabola)
卵孵化后,幼虫的形态、习性、生活环境 与成虫均不同,称为稚虫(naiad),例如蜻 蜓。
节肢动物的一些相邻体节愈合——形成不同 的体区,机能分工更明显:
头部 甲壳类、多足类、昆虫的前6个体节都不 同程度地愈合形成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 中心。
胸部 昆虫头后的3个体节成为胸部——动物的 运动中心。
腹部 昆虫胸部后的体节成为腹部——动物生 殖和代谢的中心。
甲壳类头后部的一些体节常与头部联合形成 头胸部。
完全变态(holometabola) 卵孵化后,幼虫的形态与成虫很不同,生 活史中在变为成虫之前,有一个不取食不 活动的蛹期。例如家蚕、金龟子、蜜蜂等 88% 的昆虫都属于完全变态。
1、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称为 异律分节。
2、体表具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3、真体腔不发达,有混合腔。 4、开管式循环。 5、呼吸器官、排泄器官多样化。 6、神经系统为链式,有神经节愈合的现
少蛋白。
基膜
有些甲壳动物在原 表皮中部沉积了大 量钙盐,很坚硬。
蜕皮(ecdysis):
由于外骨骼限制了动物的生长,因此节肢动 物必然有蜕皮现象。每蜕皮一次,身体可长 大一些。
上皮细胞分泌新的表皮,同时分泌的几丁质 酶和蛋白酶分解、吸收旧的表皮,一般,在 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迅速 吞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 皮经鞣化变硬。
蛛形纲进化地位特殊:是节肢动物从水生到 陆生的过渡类型。①呼吸:两套——书肺、气 管;②排泄:两套——基节腺(水生)、马氏 管(陆生);③代谢产物:蛛形纲动物排出代 谢中间产物为鸟嘌呤(尿酸的主要成分)。 氨(水生种类的代谢产物),尿酸(陆生种类 的代谢产物)。
➢潮湿陆地; ➢身体:头部、躯干部; ➢ 附肢: 头部 3-4对。1对触角,1对大颚。 1-2对小颚; ➢ 躯干部: 基本1对足/体节(马陆:每2个体节愈合而步足 保留——2对足/体节); ➢ 呼吸器官:气管; ➢ 排泄器官:马氏管。 ➢ 约10500种。主要为蜈蚣,马陆等。
蜕皮次数由激素控制,一般节肢动物一生会 蜕皮十几次。
➢肌肉
均为横纹肌,形成独立的肌肉束——附 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内突上——肌肉 束收缩、牵引骨板使身体运动。
肌肉束往往成对地互相起拮抗作用。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肌肉
主要为斜纹肌,且与体壁结合成皮肌囊。
➢混合体腔
胚胎发育早期,出现按节排列的体腔囊。随 后,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断裂开: 中胚层的一 部分分化成肌肉、部分内部器官系统;中胚层 的另一部分成为背部的循环系统和血管的腔壁。
目前所存5种——都为鲎(福建、广东)。
绝大多数陆生; 身体分:头胸部、腹部2部分。 无触角; 头胸部6对附肢:第一对——螯肢,第二对——脚须,后4 对——步足; 呼吸器官 同时存在书肺、气管系统; 排泄系统 同时存在基节腺、马氏管。 约80000余种,仅次于昆虫纲,如各种蜘蛛、蝎子、蜱螨 等。
书肺(book lung):体壁向内折叠如书页状,以便 使书肺处在湿度饱和的小环境中——使书肺表面保 持一层水膜——便于与空气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 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 。
书鳃、书肺的共同点:增大体表与水或空气接触的 表面积。
气管鳃:有些种类气管向体表外突起形成。 某些小型种类 体表:很多小型种类,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体表直接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多足类头部之后的体节则形成躯干部。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附肢与体躯之间也 有关节——分节的附肢增加了附肢运动的 灵活性。
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的体区存在差异,进 化过程中附肢的形态、机能发生了变化: 形成口器、触角、各种运动的足、辅助呼 吸和生殖的各种形态。
节肢基本上可分两种类型:双枝型和单枝 型。 双枝型由原肢、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
➢介形纲:头胸甲由两瓣介壳构成,整个身 体完全包被在壳瓣内。取食和游动多靠两 对触角。胸肢仅有2~4对。腹部极小。 ➢鳃足纲:体略呈虾形,体长从小于1~100 毫米,头胸部覆以整片背甲(头胸甲)或 具两片介壳或不具背甲。躯干部附肢称游 泳足。常见的如蚤状溞。
➢颚足纲:此纲由桡足类、鳃尾类、蔓足类和须 虾类合并组成,并不是单系群。体形变化极大。 ➢软甲纲甲哲水壳蚤动物最高等、形态结构最复杂的一 类。包括蟹、 虾、虾蛄等。身体虾形,或缩短为 蟹形。有些类群头部与胸部体节愈合,形成头胸 部,外被头胸甲,形状变化很大。躯干部一般由 15节构成,极少数为16节。其中胸部8节,腹部7 节,个别8节,各节都有附肢1对。最末节为尾节。
或尾甲。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腹面 每节一对双肢型附肢。
➢ 仅有三叶虫纲。
➢头胸部通常有一背甲;头部有第1触角、第2 触角、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等5对附肢。 不同类群在形态、生活史等方面差异变化极大; ➢约7万种,分6纲。 ➢浆足纲:身体分头部和躯干。10种。 ➢头虾纲:为小型海生动物,体长不到4毫米。 被认为是现存最原始的甲壳类。目前仅发现4 属9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