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防雷防静电PPT
静电产生的外部条件
.
静电产生的外界条件主要有附着、 摩擦、感应、极化以及温度和湿 度等环境条件。某种极性离子或 自由电子附着到与地绝缘的物体 上,即可使该物体带上静电或改 . 变物体的带电状况。
摩擦能够增加物质的接触机会和 分离速度,因此能够促进静电的 产生。如生产过程中,液体的输 送、搅拌、喷雾等工序,液固混 合物的沉降、过滤等工序以及固 体的粉碎、混合、筛分等工序中, 均存在摩擦产生静电的条件。
接闪器
主要用来保护 建筑物
(1)接闪器:又称受雷器,是接受雷电放电电流的金属导体,作用是将雷电引至本身,沿引下线 经接地装置流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的破坏,常用的防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 避雷带、避雷器和保护间隙等。 (2)引下线:又称引流器,是敷设在屋顶和外墙上的导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应满足机械强 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如采用钢绞线,其截面不小于25mm2 。 (3)接地装置:埋在地下的接电导线和接电体。作用是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的对地 电压。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基本相同,所用材料的最小尺寸应稍大于其它接地装置的最小尺寸。
物体产生了静电,但能否聚集,取决于 物质的电阻率。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 性能的指标,其值越大,物质的导电性 能就越差。就产生静电而言,电阻率在 109~108Ω ·m之间的物质最容易产生静 电,且危害较大;而小于10°Ω ·m或大于 1018Ω ·m的不易形成静电。电阻率小于 106Ω ·m的物体可称为静电导体,而大于 105Ω ·m的物体可称为静电的非导体。由 于汽油、煤油、苯、乙醚等液体的电阻 率在109~1015Ω ·m之间,最容易产生静 电,并会发生聚集,故是防静电的重点。 介电常数与电阻率一起决定着静电产生 的结果和状态。介电常数大的物质,其 电阻率均低。一般地,若流体的相对介 电常数超过20(真空时的介电常数为1), 并以连续相存在,且有接地装置,则不 论是贮运还是管道输送,都不会产生静 电。
防雷 装置
02
防静电
静电的产生 静电的危害 防静电的措施
静电的产生
物体中的原子因某种原因失 去或得到电子而使物体出现 正的或负的电荷过剩,即称 该物体带上了静电。静电的 产生不仅与物质本身的特性 有关,而且需要一定的外部 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产生的内部条件
.
物质本身的特性,如逸出功、电阻率 和介质常数等,是静电产生的内界条 件。使物质内的一个自由电子脱离物 质表面所需要的功,称为该物质的逸 出功。物质的逸出功不同是静电产生 的内界基础。当两种不同的固体物质 . 互相接触,且间距不超过25×10-10m 时,在接触界面上就会产生电子转移。 逸出功小的固体物质将失去电子而带 正电,逸出功大的固体物质将得到电 子而带负电,即在固体接触界面处形 成“双电层”,从而使两固体均带上 了静电。双电层的概念不仅能解释不 同固体接触界面处产生静电的原因, 而且能解释固体与液体、固体与气体 以及互不相溶液体等接触界面处产生 静电的原因。
管 内 径 10 /mm 25 50 100 200 400 600
1.控制静电的 产生量
STEP 01
流 速 8 /m·s-1
4.9
3.5
2.5
1.8
1.3
1.0
防静电的措施
利用静电接地法、空气增湿等方法,将物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 生产中用来加工、贮存、输送易燃易爆液体气体和粉尘的金属设备、 容器和管道等应连成一个连续的导电整体,并加以接地。设备内部 不能有与地绝缘的金属体。若管道由绝缘材料制成,可在管内或管 外缠绕金属丝、带或网,并将金属丝等接地。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 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连接应当可靠,其接地电阻一 般不超过100Ω 。某些活动部件,如橡胶传动带、输送带和铁轮等处, 无法设置静电接地装置,可经常涂抹具有导电性能的润滑剂,如经 常涂抹由一份甘油和一份水混合而成的润滑剂。 空气增湿可降低非导体物质的绝缘能力。若湿空气能在物体表面覆 盖一层导电液膜,则该液膜可将静电导入大地。空气增湿不仅有利 于静电的导出,而且可提高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着火能量,有利于 防火防爆。但应注意空气的相对湿度过高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 良影响。 此外,在非导体材料表面涂覆一层导电膜或向非导体物料中加入抗 静电剂,利用导电膜层或抗静电剂的导电性能将静电导出。
当带静电的物体靠近与其不相连的 金属管道或设备时,管道或设备表 面的不同部位会因感应而产生正、 负电荷。
将静电非导体置于电场中,其内部 或表面会因极化作用而产生电荷。 如在绝缘容器中盛装带有静电的物 质时,容器的外壁就会因极化作用 而产生电性。
此外,静电的产生还与环境的温度 和湿度以及物质的形态和原带电状 况等因素有关。
第十一章 防火防爆与安全卫生
第二节 防雷防静电
T H E S I S D E F E N S E P O W E R P O I N T T E M P L A T E
指导老师:XX老师
负责小组:XX小组
目录
CONTENTS
01 防雷
雷电的产生 雷电的种类 雷电的危险性 防雷的措施
02 防静电
静电的产生
防雷建筑物的要求 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应有防 直击雷、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 波侵入的措施,第三类防雷建 筑物应有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 侵入的措施。
防雷的装置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应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避雷针 避雷线 避雷网(带)
主要用来保护露天 的变配电设备、建 筑物和构筑物。
主要用来保护 电力线路。
0.0096
苯
4.7
0.20
二乙基醚
5.1
0.19
静电的危害
2.伤害人体 在药品生产中,若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移动的带电材料,体内 就会产生静电积累,一旦与接地的设备接触就会产生静电放 电,其放电火花能量可达2.7~7.5mJ,这不仅可以引爆一些 可燃性物质,而且给工作人员带来痛苦的感觉。此外,工作 人员在接近或接触带静电的物料、管道或设备时,还有可能 造成电击伤害事故。 3.影响生产 静电有其有利的一面,如应用广泛的静电除尘、静电植绒、 静电喷漆和静电复印等都是应用静电原理进行工作的。但生 产中存在的某些静电,会给生产带来一定的父面影响。例如, 静电会使梳理后的头发蓬松,且易吸附灰尘;又如,带静电 的粉体易附着在设备或管道表面影响粉体的输送和过滤;再 如,静电可能引起电子元件的误操作,使生产操作受到影响。
表:一些物质在空气中的最小着火能量
物质名称 空气中的浓度/% 最小着火能量 /mJ 物质名称 空气中的浓度/% 最小着火能量 /mJ
丁酮 甲烷 丙烷 丁烷
— 8.5 5—5.5 4.7
0.29 0.28 0.26 0.25
乙炔 氢 二硫化碳 乙烯
— 28—30 28—30 —
0.019 0.019 0.009
STEP 02
2.泄露和导走静电
防静电的措施
3.人体防静电 既要采取接地、穿防静电鞋和防静电工作服等措施,减少静电在 人体内的积累,又要加强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教育,提高安全意 识。 有火灾或者爆炸危险环境中的工作地面、台面等。应采用抗静电 材料制成。抗静电材料对静电来说是良好的导体,但对 220V 和 380V交流电压则是绝缘体。既能防止静电在人体内积累,又能防 止误触 220V 和 380V 交流电压而致人体伤害。工作人员应该穿防 静电的鞋、帽和工作服,而不能穿戴以羊毛、化纤等易产生静电 的材料制成的鞋、帽和工作服。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品, 如钥匙、硬币和手表等。在与地绝缘的工作场所或者接近、接触 带电体时,不要穿脱工作服,人体必需接地的场所应设金属接地 棒,裸手接触即可导出人体静电。坐着工作场合,可在手腕上佩 戴接地腕表。
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 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 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雷电的种类
直击雷
静电感应
按照雷电的 危害方式分
感应雷
电磁感应
雷电侵入波
(1)直击雷:当云体上聚集很多电荷时,大量电荷要找到一个通道来泄放,可能是建筑 物,可能是铁塔,还可能是空旷地方的一个人,所以这些人或物体都变成电荷泄放的一个 通道,直击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而球形雷的威力比直击雷小。 (2)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 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3)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 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以上3种效应由直接雷电所引起,其破坏力是很大的。此外静电感应、电磁效应、雷 电波侵入以及反击作用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防雷的分类
根据建筑物内生产的性质、发生雷电的可能性 和危害程度,按其防雷要求,可将建筑物分为 三类。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此类建筑物内存在火灾或爆炸危险环境,会因 电火花而引起火灾或爆炸,从而造成巨大破坏 和人员伤亡。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此类建筑物内存在火灾或爆炸危险环境,但电 火花不易引起火灾或爆炸或不造成巨大破坏和 人员伤亡者,均属此类。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 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 要防雷的具有21区、22区及23区火灾危险环境 的建筑物,属于此类。 防雷的必要性 建筑物、设备或人体一旦遭到 雷击,往往会造成火灾、爆炸、 触电死亡等严重的灾害事故。 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 物的防雷要求,设置相应的防 雷设施。
雷电的危险性
.
.
.
雷电火灾 的危险性
.
雷电的火灾危险性
雷电的火灾或爆炸危险性主要由雷电放电所产生的各种物理效应或作用 所引起。
(1)电效应 雷电放电所产生的高电压足以摧毁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等电气线路和设备,击 穿绝缘层而造成短路,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2)热效应 雷电放电所产生的高电流在经过导体的瞬间可转化成大量的热,尤其是在雷击点处 可产生50-2000J的热量,这一能量足以融化50-200mm3的钢,这也是雷击时往往 会发生火灾或爆炸的重要原因。 (3)机械效应 雷电放电瞬间所产生的热效应,可使被击物体受热膨胀、水分蒸发以及物质分解产 生气体,从而在被击物体内部产生很强的机械压力,导致物体严重破坏甚至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