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人体的呼吸教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人体的呼吸教案苏科版

课时安排:2课时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人体的呼吸》教案苏科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
素养,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呼吸运动模型、新鲜的哺乳动物的肺或肺的干制标本、玻璃钟罩模拟呼吸运动的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视频录象或动画,如潜水员潜水作业前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的急促呼吸、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等。

2、计算:学生自测自己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

(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氧气是如何到达人体内部的?在身体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解决问题:
(一)人体的呼吸系统:
1、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以及人体胸腔剖面图(多媒体展示),新鲜的哺乳动物的肺或肺
的干制标本。

2、阅读信息库中关于胸廓的文字。

3、讨论:
A.人体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明理由。

B.胸廓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4、表达交流:
A.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由上→下):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B.胸廓的组成: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
(二)呼吸运动:
1、情景体验: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身体的气体变化。

学生一只手放在胸部下侧,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了什么变化,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A.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B.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受到胸廓的起伏了吗?是什么力量使胸廓运动的?
3、作出假设:教师做曲肘、深肘动作,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
的收缩和舒张。

4、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1)、学生观察书本“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观察呼吸运动的媒体动画、演示呼吸运动模型。

(2)、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A.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
B.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
发生了什么变化?
C.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5、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
(1)、模拟实验:学生用模型模拟膈的运动
(2)、学生思考、讨论
A.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B.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C.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6、得出结论: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7、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确定是否安排这一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来证明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
提示: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在一个密闭容器里,气压的变化与容器容积的变化成反比。

三、目标检测: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1、对照动画,讲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填表
呼吸状态
肋骨位置
变化情况膈的位置
变化情况
胸廓容积
的大小
气体进出
肺的情况
吸气
呼气
3、学生阅读信息库中“呼吸运动”有关内容,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四、拓展应用:
1、教师展示学生广播操、人工呼吸等图片
2、学生讨论、交流
A.演示广播操中有利于锻炼呼吸肌的动作,谈谈体育锻炼对增强人体呼吸功能的好处。

B.你知道怎样作人工呼吸吗?用学到的知识给同学们讲一讲人工呼吸的道理。

第2节人体的呼吸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进一步理解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测定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并初步学会将计算出的实验数据绘成直方图并分析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了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培养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通过测定肺活量,了解加强体育运动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方法:实验、自学、讲述、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重点: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扩散作用原理,解释肺泡里和组织里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相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
一、体验设疑引入带领学生体验一次呼吸运动,让学
生猜想,吸入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和
二氧化碳含量有没有变化?
学生体验吸气和呼气
过程,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回顾
已学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呼吸气体含量
变化。

二、探究分析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变化1、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探究二氧
化碳气体含量是否发生变化的实
验”
多媒体投出问题:
①甲试管中,注射器注入的是什么
气体?在此代表什么?
②实验后,甲、乙两试管中,澄清
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2、教师演示“探究氧气含量是否
变化实验”。

多媒体投出问题:
①甲、乙两瓶中燃烧的蜡烛发生了
什么变化?
②这种变化说明吸入和呼出气体
中氧气的含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两个实验,
1、学生在课前参与方
案设计的基础上,分
组合作完成“探究二
氧化碳气体含量是否
变化”的实验。

思考回答提出的问
题。

2、学生观察老师演示
实验现象,回答提出
的问题。

组织引导学生分析
得出实验结论。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通过提出“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到什么程度?”指导学生读表。

3、学生讨论,共同得
出实验结论。

4、学生阅读人体吸
入、呼出气体成分含
量比较表,观看空气
含量变化示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
吸入、呼出气体中二
氧化碳、氧气含量变
化程度和空气成分。

三、人体内部气体交换的过程过渡:“气体含量发生了变化,说
明气体在我们身体内发生了交换,
气体为什么能够交换呢?”
1、通过喷空气清洁剂,让学生体
验气体扩散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扩
散原理,多媒体动态展示气体扩散
过程。

2、“气体在哪些场所进行交换
呢?”指导学生学会看图找出交换
场所。

①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113第3小
节和补充知识。

②要求学生组内交流阅读看图获
得的知识,尝试运用扩散原理解释
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并把在阅
读中遇到的问题写在表中。

③教师在组间巡视、指导。

④根据学生回答,逐步解决“气体
交换的场所”、“气体如何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运用原
理解释气体交换过程等问题”。

(多
媒体投出相应图)
⑤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生成的问
题。

1、学生体验、阅读、
观看
2、学生自主合作学
习,质疑。

①组内交流获得知
识,提出困惑。

②派代表回答主动获
得的知识。

③师生共同解决生成
性问题。

1、通过体验、阅读、
观看理解气体扩散
的原理。

2、、知道人体内气体
交换两个场所。

3、初步学会运用原
理解释人体内气体
交换过程。

四、人体呼吸全过程多媒体演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学生观看多媒体演
示,感知呼吸全过程
全面领会呼吸的全
过程。

五、总结新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媒学生讨论回顾谈收获巩固所学知识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