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年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二)试题及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小题,选答基中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多选答者,按前小题评分)
.简述人的行为的特点。
答:()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作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激发积极行为;()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包括:部门划分、工作专门化、管理跨度、指挥链、集权和分权,正规化、职位界定、职位描述等。
.简述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答: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这五个阶段是: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形成阶段。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震荡阶段。
在该阶段,往往会发生群体内部的冲突。
()规范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执行任务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中止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
.简述选择沟通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答:()符合礼节要求。
()提高沟通速度。
()简化沟通程度。
()利用组织渠道。
()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答:()群体决策的优点:①提供更完整的信息;②产生更多的方案;③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④增加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①消耗时间;②少数人统治;③屈从压力;④责任不清。
.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
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公平就能激励人,不公平就不能激励人。
激发动机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简述“领导”概念包含的四种重要含义。
答:领导这个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重要含义:()领导涉及领导者以外的其他人——员工或追随者。
()领导涉及领导者本身和团体成员之间权力的不平等分配。
()领导表现出使用不同权力以多种方式影响追随者行为的能力。
()由于领导具有较大的权力,并能对下属施加影响,因此,作为一位真正的领导者应当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应当以身作则,应当为大众谋利益。
原则,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领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试述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同点。
答: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点是:
()马斯洛认为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人们天生就有的,而奥尔德弗经过大量调查证明,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
()马斯洛仅仅提出了“满足——上升”原理,而理论同时提出了“挫折——倒退”原理。
()理论认为需要层级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且是可能越级的,有时将有一个以上的需要并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个严格的阶梯式序列;理论却不认为必须在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需要。
例如,甚至在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以成长而工作,或者种需要同时起作用。
总之,理论像马斯洛的理论一样,认为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带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愿望;但是同时也认为多种需要作为激励因素可以同时存在,并且,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努力受挫会导致倒退到较低层次的需要。
.试述为什么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的变革?
答:()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政府的方针政策、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总称。
政府的命令、政策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动向。
()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政策、居民收支结构和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的总称。
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生态化”两个方面。
①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一国的国界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这样一种态势。
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市场,世界经济在走向一体化,从而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全球眼光,以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②发展生态化是指以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为指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是企业,企业应当进行相应变革,以适应生态化发展的要求。
企业应当承担起保护环境之义不容辞之责,应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因此,未来的经营管理,不可能是孤立的管理,必须是兼顾人、物和环境因素的生态化管理。
()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用人理念和人口素质等因素的总称。
()技术环境的变化。
技术环境是指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的总称。
在世纪,技术环境的变化可谓一日千里,重点表现在“信息网络化”和“技术自动化”两个方面。
①信息网络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基础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模式。
在信息网络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必须跟上信息网络化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企业在高新技术起点上获得发展。
②技术自动化是指由机器设备自动完成作业、几乎不需要人直接干预的一种发展趋势。
由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用人的数量将趋于减少,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同,致使企业组织在用人方面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试述为什么一项好的决策不能仅利用一项道德标准就做出决断?
在选择决策方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道德标准问题。
这些标准包括:功利主义标准、人权标准和公正标准。
答:对于决策者而言最为推崇的往往是功利主义标准。
也就是说,在做出决策时,将以组织的效益是否最大化为标准。
这样一种道德标准将存在一定的问题。
众多批评家指出,企业决策者的这种观点需要变革,随着整个社会在人权和社会公正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管理者也需要提高非功利方面的道德标准。
这也反应了今天的管理者所面对的强大挑战,因为使用诸如人权和社会公正这些标准进行决策远远不如运用功利主义标准(如效率和效益方面的影响)那么明确。
这一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管理者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的活动受到批评与指责。
很多行为是符合功利主义标准的,如,提高价格,出售不利于顾客健康的产品,关闭工厂,大量裁员,为了缩减开支而将生产移向海外,等等。
但是,一项好的决策不能仅使用一种标准就做出判断。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分)
.案例
某家企业一直以发展迅速、竞争力强而著称,但这家企业的总经理近来却一直为企业内部的人事问题而忧虑,因为人员流失率很高,不少员工既抱怨没有得到公司的关怀,又不知道公司正在做什么、打算做什么,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也很厉害,人际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