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契约:形式—质剂,傅别。
质剂:西周时期出现的买卖契约。
傅别: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
婚姻制度:
基本原则:《一夫一妻多妾》,《同性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六礼(大雁礼):
(1)纳采: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
(2)问明:女方家长答应议婚以后,男方请媒氏问明女子的生辰,身份,并卜于祖庙以问吉凶
(3)纳吉:在卜得吉兆以后,男家携礼至女家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也称纳币,男家送礼至女家,正是缔结婚姻。
(5)请期:男家携礼至女家,确定婚期。
(6)亲迎:在确定之日,新郎至女家迎娶。
解除婚姻的限制:
七去(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乱家,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刑法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法(矜老恤幼),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三曰愚蠢。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三刺):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4.宽严适中:定罪量刑时做到不轻不重。
5.刑法时轻时重(同罪异罚)。
春秋战国
公布成文法典:
1.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与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2.郑国大夫郑析“竹刑”: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这是在中国法律世上一大进步,刑鼎笨
重,而竹刑便于携带和流传,竹刑作为郑析个人所作,并无法律效力,后来被国家认可,才成为正式法律。
3.晋国赵鞅\ 荀寅“铸刑鼎”
成文法公布的争论与意义:子产铸刑书于鼎遭到叔向反对,晋国铸刑书于鼎遭到孔子反对。
历史意义在于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法律只藏于官府不使民知的秘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法制开始瓦解,封建制法制开始建立,从而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法经:
《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盗法是针对危害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贼法是规定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囚法和捕法主要是规定抓捕、审判、囚禁犯罪人的法律;杂法是规定其他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六禁:1)狡禁:伪造官方文书。
2)淫禁3)城禁:城门关闭后翻越城墙。
4)金禁:贪污5)嬉禁:聚众赌博 6)徒禁:聚在一起具法是规定刑罚的加减方面的法律。
历史意义:a.《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六篇的内容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包括总则性的规定和分则性的规定,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法典的体系,此后秦朝和汉朝等封建王朝的法律无不受其影响。
所以《法经》是封建律典的蓝本。
b.《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
内容:该法为律,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法者君民所共操也。
意义: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秦律,对于秦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秦汉以后法典都以律为名;提出了一系列的“法治”理论和推行“法治”的方法,在秦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定罪量刑原则:
(1)以年龄确认刑事责任
(2)亲亲得相首匿: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是孔子。
他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3)先自告除其罪。
(4)贵族高管犯罪上请制度。
春秋决狱:
概念: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要旨: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事责任;首恶者从重惩罚;主观上无恶者从轻处理。
这里强调审判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虑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既遂未遂问题。
意义:
1.使得原来的刑法处理人道化,蕴含着对人性的关怀,春秋决狱所宣扬的“罪止其身”“以
功覆过”等原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2.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是判例法灵活运用的一种方式。
3.提供了法律解释的途径,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平衡法律与社会,文体与实际
的差距,并提供了解释的框架。
九章律:萧何参照秦律制作的,在秦《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
通常所说的汉律,主要是指《九章律》。
户律:主要规定户籍,赋税,婚姻之事。
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之事。
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之事
阿党附益:阿党:汉朝廷派到王国任太傅和丞相的,诸侯有罪不向皇帝举奏,便构成阿党罪。
附益:朝廷大臣与诸侯王勾结,增加诸侯王的力量,便构成附益罪。
阿党附益诸侯王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处以重刑。
法制思想的变迁:
1.西汉初期的立法思想:西汉初期是指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汉朝的统治者为了消除秦末汉初战乱的影响,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将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就是黄帝和老聃思想。
作为治国思想,由这种治国思想所确定的立法思想则是约法省刑,轻徭薄赋,安定百姓,与民休息。
2.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的立法思想:西汉中期主要是指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有大幅度的发展,政治局面得以稳定,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采用了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为一尊。
但此时的儒家思想是以儒家的德、礼、教为主,并掺入了法家和其它各家思想。
由汉儒思想所确立的立法思想则是“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民事法律:1.行为能力的确定:人们承担徭役的年龄来推定 2.所有权:官田与私田并存,土地兼并严重。
3.婚姻家庭与继承:1)婚姻:婚龄的规定,提倡早婚。
一夫一妻多妾(侮妻,宠妾罪)。
七去三不去。
男方提出离婚,女方可以把出嫁时的财物拿走。
2)家庭:维护父系家长制,同居共财。
3)继承:嫡长子继承,诸子均分财产。
刑法原则:
1)区分公罪与私罪:唐律规定,官员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属于公罪还是私罪,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公罪是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如在执行公务中,由于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
私罪包括两种:一种是指"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另一种是指"虽缘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职权,徇私枉法,如受人之托,枉法裁判等,虽因公事,也以私罪论处。
2)关于共同犯罪与合并犯罪(两人以上):按唐律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即为"共犯"。
共犯以造意为首,亦即以主谋为首犯,处重刑;随从者减一等。
若一家人共犯,止坐家长;监主与常人共犯,以监主为首犯;主奴共犯,以主人为首犯。
这一规定有利于区别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重点打击首犯。
但对于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已行)及强盗等之类的严重犯罪,则不分首从,一律严惩不贷。
3)自首原则与类推原则:犯罪未被举发而能交代罪行为自首,免于刑事责任。
犯罪被揭发,再投案者为自新,减轻刑事责任。
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以自首。
自首免罪,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赃物,自首不彻底行为作了严格规定,对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追究。
4)老幼废疾者减刑原则
5)累犯加重原则
6)化外人犯罪原则:不同地方犯罪,用唐律。
相同地方犯罪,用自己国家的法律。
兼用属人注意和属地主义原则。
7)数罪并罚
离婚:
和离:双方都提出离婚
出妻:七去,男方单方面提出离婚
断离:嫁娶违律:服丧期间结婚违律未婚:同姓结婚。
义绝:夫或妻杀伤对方近亲行为。
宋辽金元
宋朝特别刑事法:
1.严惩贪墨:对于贪官不仅在从重论处,而且限制贪官请,减,当,赎等法的适用。
一般
不用赦将原则减刑。
2.重罚强盗的《重法地法》与《盗贼重法》
不断扩大重法地
宋朝民事法律:
买卖契约:土地买卖: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原主离业。
不动产买卖:红契制和税契制
元朝立法概况:
《大扎撒》:蒙古部落时期的成文法。
《大元通志》:共2539条,记有诏条94条,条格1151条,断例711条,另类577条。
《元典章》:元朝中期以前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
对《大明律》按六部分编的体例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是法律,是法律汇编。
《至元新格》《风宪宏纲》
重典治史:1、明朝“重典治吏”的目的在于防止重蹈元代吏治腐败以至亡国的覆辙,用重律维持统治者的自律与内部团结,提高统治效能.主要措施有:(1)取消了唐宋律中“官当”、“除免”等优待官吏的制度; (2)重典惩贪,大量捕杀贪官污吏; (3)严禁臣下结党营私,加重侵犯皇权罪的处罚; (4)在律中明文规定上官对犯死罪的更卒可先斩后奏. 上述措施对于整饬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明初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刑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