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一、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等等。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二、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一国无产阶级革命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其以民为本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有相通之处。

三、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崇尚实际而贬黜玄想,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
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抗争,甚至是起义和暴动。

尤其是在近代,从太平天国起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不证明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文化品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在有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革命和斗争。

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无产阶级为消灭最后一个阶级,就更加需要坚定地使用暴力,在决战关头能够用革命暴力粉碎反革命暴力。

恩格斯把革命的暴力比喻成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

列宁认为,“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这与中国文化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相通。

四、对客观世界都采取积极的态度,都主张“入世”,而非“出世”
从这点来看,儒家思想距离马克思主义,要比佛教、伊斯兰教等更近些。

这也就是同样一穷二白的社会,先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而没在印度扎根的原因。

五、都重视现实社会问题
尽管改造社会的手段和目的相去甚远,但都立足在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过去或来世。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的相通之处,只有全面了解、认识到其两者的相似、相通之处,才能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的国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