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理论与作家口述史研究㊀㊀ 基于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的分析高㊀兴(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ꎬ盐城224002)[收稿日期]2017-07-12[作者简介]高兴(1978-)ꎬ男ꎬ安徽枞阳人ꎬ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左联 社团记忆研究 (17BZW154)[摘㊀要]㊀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已被应用于诸多学科ꎬ但在文学研究领域ꎬ作家口述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和主要功能尚缺乏明晰的阐述ꎮ借鉴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ꎬ透视1960年前后的中国作家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发现:运用集体记忆理论有益于探究社会框架对作家记忆效果和口述方式的规约作用ꎬ参考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理解作家口述效应与身份认同机制的深层关系ꎮ[关键词]㊀口述史㊀作家㊀记忆理论㊀邵洵美㊀狱中嘱托[中图分类号]I207 6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18)03-0093-08[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180310㊀㊀口述史 (OralHistory)又名 口碑史 ꎬ是 亲历者叙述的历史 ꎮ[1](P86)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由美国历史学家艾伦 芮文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ꎬ中国 真正的口述史学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ꎮ[2](P60)目前ꎬ 口述 研究广泛应用于历史学㊁人类学㊁社会学㊁民俗学㊁文学等诸多学科ꎮ在中国ꎬ越来越多的作家留下了口述档案ꎬ胡适㊁舒芜㊁黄药眠㊁萧乾㊁浩然等人的口述自传已正式出版ꎮ然而ꎬ不少研究者对于作家口述史价值的理解不够透彻ꎬ甚至误解了作家口述史的内涵及功能ꎮ众所周知ꎬ 口述 离不开 记忆 ꎬ但现有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作家记忆现象的表层描述ꎬ而普遍忽视了记忆 理论 的运用ꎬ以及作家记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构型ꎮ中国现代作家邵洵美在1961年前后的狱中嘱托 事件ꎬ可以作为典型案例ꎬ分析作家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功能和学术价值ꎬ阐述学术界反响强烈的两种记忆理论(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和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对于作家口述史研究的借鉴意义ꎮ39一㊁扑朔迷离的文坛公案邵洵美 狱中嘱托㊀㊀在对作家口述史进行理论分析之前ꎬ先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众说纷纭的公案ꎬ即作家邵洵美在监狱中嘱托贾植芳先生为其还原历史面目的事件ꎮ1989年ꎬ贾植芳在«上海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的难友邵洵美»的文章ꎬ该文后来被收进«历史背影»一书ꎬ又以«狱友邵洵美»之名编入«狱里狱外»和«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ꎬ文中复述同一件往事:1960年冬至1961年春ꎬ因卷入胡风一案而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的贾植芳ꎬ与邵洵美等一群 老犯人 同监ꎬ这些失去人身自由的知识分子常在一起 低声交谈 ꎬ或使用多 语种 相互 窃窃私语 ꎮ由于邵洵美和贾植芳 有两面之谊ꎬ又都属于同一行业 文化界 ꎬ两人 交谈的机会就更多一些 ꎻ邵洵美对贾植芳提起自己早年的 奢华生活 ꎬ譬如他每次过生日都要在上海 一品香 西菜馆 定做一只像真老虎那样大 的奶油蛋糕ꎮ[3](P181-184)文章还提到ꎬ邵洵美委托贾植芳出狱后替他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1933年英国作家萧伯纳抵沪访问ꎬ世界笔会中国分会在 功德林 摆了一桌素菜招待不吃荤的萧伯纳ꎬ蔡元培㊁宋庆龄㊁鲁迅㊁林语堂㊁杨杏佛㊁邵洵美参加了宴会ꎮ邵洵美作为笔会成员负责此次接待工作ꎬ最后由他个人支付 四十六块银元 的餐费ꎬ可是 当时上海的大小报纸的新闻报道中 没有邵洵美的名字ꎬ他 一直耿耿于怀 ꎬ希望贾植芳出狱后撰文澄清此事ꎻ另一件事是邵洵美认为鲁迅批评他为 捐班 ꎬ讽刺他 花钱雇人代写 系 轻信流言 ꎬ他辩称文章 实实在在 是 自己写的 ꎬ对鲁迅 误会 自己 感到遗憾 ꎬ 拜托 贾植芳代为 说明 ꎮ[3](P184-185)近30年之后ꎬ贾植芳将邵洵美的嘱托转化为文字ꎬ没想到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竟然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应ꎬ在学界引发热议ꎮ人们争议的焦点是邵洵美叙说的第一件事ꎬ即邵洵美支付萧伯纳等人餐费之举ꎬ信其 有 者纷纷呼应此文ꎬ对邵洵美被 遮蔽 的历史形象和被 低估 的文化地位大鸣不平ꎻ斥其 无 者质询邵洵美的回忆效果和嘱托动机ꎬ乃至怀疑贾植芳记忆的准确性ꎮ论争的双方除了邵洵美的亲属㊁朋友之外ꎬ还包括从事历史㊁文学㊁艺术㊁出版等专业的社会各界人士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ꎬ对邵洵美嘱托之事作出判断的论者有:朱正㊁倪墨炎㊁韩石山㊁邵燕祥㊁李辉㊁倪平㊁林淇㊁林达祖㊁季小波㊁毕克官㊁张芙鸣㊁张昌华㊁胡学常㊁王京芳㊁邵文菁㊁张建安㊁李毅民㊁陶方宣㊁李伶伶㊁艾以㊁赵柏田㊁王晖㊁施立松 这个名单还会继续生成下去ꎮ确信邵洵美宴请萧伯纳的人士当中ꎬ邵洵美之女邵绡红对此事的还原和论证最为细致和周全ꎮ据她在专著«我的爸爸邵洵美»中所述ꎬ萧伯纳于1933年2月17日到达上海ꎬ招待萧伯纳的 东道主 是上海笔会ꎻ那天中午ꎬ萧伯纳 应宋庆龄之邀 ꎬ在宋宅举行素宴ꎬ陪同者有宋庆龄㊁蔡元培㊁鲁迅㊁杨杏佛㊁林语堂和邵洵美ꎻ笔会 没有什么经费 ꎬ 花销常常由当时任秘书的洵美个人掏腰包 ꎬ这次午餐依然由邵洵美付费ꎻ邵洵美傍晚回家ꎬ告诉妻子盛佩玉:他不仅招待了萧伯纳 尝尝功德林的味道 ꎬ还邀请在屋檐下避雨的鲁迅 上自己的汽车送他回去 ꎮ[4](P97)值得注意的是ꎬ邵绡红列举了几位颇有分量的 证人 ꎬ首先是邵洵美的家人: 至于招待大文豪萧伯纳的事ꎬ爸爸当天归来就向妈妈谈起席上细节ꎬ哥哥也在场听到ꎬ这是当时友人共知的ꎬ可惜作陪的几位都已作古ꎮ 邵绡红还从漫画家季小波的文章中找到邵洵美与宋庆龄49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3期一同招待萧伯纳 的描述ꎬ并且援引 九十高龄的老作家施蛰存 的原话为证: 当然是洵美请的! [4](P319)根据邵绡红的记述ꎬ邵洵美的家庭成员和季小波㊁施蛰存均能认定邵洵美参与接待萧伯纳并且支付了午宴菜金ꎮ邵绡红的举证具体㊁明确ꎬ是对贾植芳回忆邵洵美嘱托内容最有力的佐证与诠释ꎮ此后ꎬ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和沿用邵洵美请客之说ꎬ这与邵绡红对历史当事人 认证 材料的发掘与阐扬有很大关系ꎮ也有学者对贾植芳回忆内容的个别细节有所怀疑ꎬ但是对邵洵美付费一说予以采信ꎬ譬如研究鲁迅的专家朱正ꎬ他对照了鲁迅日记的内容ꎬ认为贾植芳所说的用餐地点虽属 误记 ꎬ而邵洵美拿出接待费用则 是可信的 ꎮ[5]对邵洵美请客之说的 反驳 最为严谨者ꎬ是倪墨炎和倪平ꎮ倪墨炎以鲁迅等人的日记㊁文章㊁照片和当时的报刊内容作为甄别凭据ꎬ阐明接待萧伯纳 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一次重要活动 而不是以笔会为东道主ꎻ他推测邵洵美提到的 四十六块银元 并非午餐费ꎬ而是赠送萧伯纳戏剧脸谱和戏装所付的钱ꎬ时间相隔久远ꎬ邵洵美 把向萧伯纳送礼和功德林吃饭ꎬ像电影中的叠影那样叠在一起了 ꎻ倪墨炎还指出该事件被歪曲的主观根源在于 回忆之回忆 的 差错 ꎬ因为 邵洵美在五十年代的牢里回忆三十年代的事ꎬ中间隔了二十多年ꎻ贾植芳在八十年代凭回忆写了邵洵美的谈话ꎬ中间又隔了三十多年 ꎬ这必然会 出点差错 ꎮ[6](P1-11)倪平查阅了鲁迅㊁林语堂㊁宋庆龄和邵洵美本人的文章内容ꎬ参照鲁迅日记和民国报刊记录ꎬ核查了萧伯纳抵沪当天的日程㊁天气及接待情况ꎬ对 功德林 共餐㊁邵洵美掏腰包㊁邵洵美驾车送鲁迅㊁邵洵美遭新闻界歧视㊁邵洵美定做 老虎 蛋糕等说法逐一反驳ꎬ将问题的症结归因于当事人记忆的重组:邵洵美与贾植芳在牢狱环境中的谈话不 系统 ꎬ贾植芳30余年后回顾旧事ꎬ 当年零零碎碎的谈话ꎬ就成了记忆的碎片 ꎬ只能将 想像 当作 黏合剂 对记忆的 碎片 加以 串联 ꎬ而 想像 不仅受 政治气候 的冲击ꎬ也 受到生理现象 记忆力强弱的限制 ꎮ[7]倪墨炎和倪平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邵洵美请客的故事进行 证伪 ꎬ其考证和雄辩颇具说服力ꎮ一方面是邵洵美亲属好友和历史见证人的充分肯定ꎬ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基于史料考释的断然否决ꎬ邵洵美究竟有没有出资宴请萧伯纳?口述史研究能解答这个问题吗?二㊁历史话语可信度探测对各类证据的辨析㊀㊀唐纳德 里奇在«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中界定的 口述历史 ꎬ是指 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ꎬ访谈者要向受访者 提出问题 ꎬ还要以 录音或录影 的方式记录ꎬ再制作成 抄本 摘要 图片 纪录片 等信息资料ꎮ[8](P2)单从技术层面来看ꎬ贾植芳对邵洵美狱中嘱托的追忆和记录ꎬ不太符合口述史操作规程ꎬ他在监狱中不可能获得完备的记录条件ꎮ然而ꎬ笔者认为谈话能否被称之为 口述史 ꎬ关键是看交谈者是否具备 口述史 意识ꎬ贾植芳对于邵洵美嘱托的 滞后性 记录仍属口述史性质ꎬ我们不能陷入 技术决定论 的怪圈(当然ꎬ这并非意味着笔录㊁录音或录影设备没有价值)ꎮ贾植芳对 口述历史的核心 亦即 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 [8](P2)非常敏感ꎬ回忆录«狱里狱外»便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 经口授录音整理 而成ꎮ陈思和感叹: 这部回忆录只出版了上卷ꎬ下卷因为涉及先生在 文革 中的悲惨遭遇ꎬ大量口述资料还都封尘在录音带上ꎬ不知道将来有否机会再见天日ꎮ [9](P270-271)贾植芳在该著的 序 中写道: 我在这个世59记忆理论与作家口述史研究 基于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的分析界里的追求㊁爱憎㊁信念以及种种个人遭遇ꎬ都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ꎬ为青年及后代提供一些比正史㊁官书更加丰富和实在的东西ꎮ [3](P2)贾植芳的口述观念不可能在晚年凭空突现ꎬ他应当早就有了口述史的意识萌芽ꎮ邵洵美的历史意识远超常人ꎮ抗战结束不久ꎬ邵洵美立即发表时评«赶快写定我们的战史»ꎬ他批评传统史学观念之僵化ꎬ倡导国人撰写 新的㊁活的历史ꎬ为现代人所懂得㊁适合于现代人意识形态的历史 ꎬ[10](P283)标举突破现实表象㊁展示现代人文精神㊁可被人类意识调控的历史ꎮ记忆的价值在邵洵美著作中备受推崇ꎬ邵洵美提出: 回忆是使历史真确不可少的因素ꎬ也是推论和判断前不可少的程序ꎮ [11](P120)记忆力量发挥的历史塑造作用令邵洵美感触万端ꎮ由«我的难友邵洵美»一文得知ꎬ贾植芳与邵洵美在狱中交谈甚多ꎬ既然 口述历史访谈是与人对话ꎬ是采集或挖掘人的生平记忆 ꎬ[12](P5)那么这两位历史感知敏锐㊁记忆意识强烈的文人一旦发生对话ꎬ就会形成一种未配置物质设备的 口述史 实践ꎮ在此过程中ꎬ贾植芳以脑为笔ꎬ以心为纸ꎬ从历史深处重新召回邵洵美的话语ꎬ又将其嵌入自己 口授录音整理 的回忆录ꎬ不经意之间为后人演示了一次 概念版 的口述史前例ꎮ那些以回忆的不可靠性来否定 狱中嘱托 口述性质的教条主义者ꎬ将在下文的阐述中遭到反诘:连报刊㊁日记㊁照片等载体也无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ꎬ贾植芳是否当场记录邵洵美原话ꎬ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呢?确认贾植芳以特殊方式( 回溯式 复述)完成了邵洵美口述记录ꎬ再来检视邵洵美的嘱托内容ꎬ会发现:倘若以真实性和可靠性作为评价邵洵美口述的最终目标ꎬ我们肯定会失望ꎬ因为口述内容不是理想化的史学分析材料ꎬ其中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ꎬ作家口述更是如此ꎮ邵绡红㊁倪墨炎㊁倪平等人关于邵洵美口述内容的正反论断ꎬ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ꎬ双方的论证均不完满ꎮ邵绡红申述:邵洵美接待萧伯纳的当日便将详情告诉妻子盛佩玉ꎬ其子邵潮(后来改名邵祖丞)是旁听者ꎬ盛佩玉本人在«盛氏家族 邵洵美与我»等回忆性文字中为何没有提及此事?她反而公开谈到邵洵美 丢失帽子㊁手套㊁围巾㊁钢笔之类的东西 是 经常的事 ꎮ[13]1933年的邵祖丞年仅6岁ꎬ邵洵美偶然发出的 萧伯纳 功德林 等语音是否激起他识记的兴趣?季小波 介绍 关于 邵洵美亲口说过自己接待萧翁的事 ꎬ[14](P64)意味着他转述了邵洵美的自述内容ꎬ二次传播的话语是否可靠?用邵洵美的个人自白去证明他的私人经历ꎬ岂不是犯了 循环论证 的逻辑失误?邵绡红向90多岁的施蛰存了解60余年前的事件ꎬ预先给施蛰存浏览她 带去的剪报 ꎬ[4](P319)这已降低了当事人判断的可信度ꎬ因为她出示的 剪报 对施蛰存的回忆构成一种 先见 之干涉ꎮ接受邵绡红访谈的近20年前ꎬ也就是在1980年至1981年ꎬ施蛰存对萧伯纳来沪事件已有一番回忆:他坦承自己 没有参加 欢迎萧伯纳的活动ꎬ而是从林语堂那里获悉 用笔会名义招待萧伯纳ꎬ只是在世界社的一小事ꎬ真正的主人却是宋庆龄和蔡元培 ꎮ[15]施蛰存先前的回忆大大削弱了邵洵美作为东道主招待萧伯纳的合理性ꎮ倪墨炎㊁倪平等学者批驳邵洵美午宴 付账 之说ꎬ主要依据是鲁迅㊁林语堂㊁宋庆龄等人的日记㊁书信㊁散文以及«申报»«晨报»«论语»«中央日报»等民国报刊ꎬ这些史料的可信度真的优于当事人的口述吗?«过去的声音 口述史»的作者保尔 汤普逊指出:报纸供稿者常常怀有 偏见 ꎬ再经过 选择㊁定型和过滤 ꎬ易导致 来源的可能不准确 ꎻ书信 很少写给一位试图像访谈者一样中立的收信人 ꎬ往往呈现为 一种夸张的形式 ꎻ照片和影片也可能 被相当小心地构成 ꎮ[16](P127-132)以萧伯纳193369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3期年访沪为例观之ꎬ保尔 汤普逊的部分观点已被证实:萧伯纳与鲁迅等人在宴后合影的照片曾遭修改ꎬ林语堂和伊罗生被删ꎮ[17](P81)鲁迅关于萧伯纳在沪活动的日记㊁书信和文章也有不确切的地方:鲁迅1933年2月17日的日记与散文«看萧和 看萧的人们 记»所记载的笔会活动时间约有 二十分钟以上ꎬ一小时以内 的差距ꎻ[5]鲁迅在致台静农的信件中声称自己和萧伯纳 讲了一句话 ꎬ而日记与文章对此均未说明ꎻ鲁迅在信件㊁日记和文章中分别交代当时拍摄了一张㊁二张㊁三张照片ꎬ3次提供的照片数量竟然不一致ꎻ[18](P170-171)鲁迅日记对于赴宴者人数以及同席者伊罗生名字的描述不够精确ꎮ[17](P81)宋庆龄的文章只说当天午餐时 同盟的几位会员都在座 ꎬ[19](P537)并不意味着他们饭后 付款 ꎻ宋庆龄的信函透露那次宴会是 在我寓所设的午餐会 ꎬ[20](P122)不足以排除邵洵美馈赠菜肴的可能性ꎮ可见ꎬ日记㊁书信甚至照片亦非绝对可靠ꎬ若将其作为否定邵洵美支付午餐费的凭证ꎬ同样存在可议之处ꎮ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表明:历史当事人的口述内容不宜作为具体事实来认定ꎬ各类文献史料的可信度也不一定强于当事人口述的可信度ꎮ笔者在此申明:本文写作目的不在于查实邵洵美嘱托内容的真假ꎮ三㊁作家的回忆与口述史记忆理论的适用性㊀㊀既然当事人的口述内容不能被视为客观事实ꎬ也很难用其他史料为据来辨识其真伪ꎬ那么ꎬ口述史的价值何在?保尔 汤普逊提出: 历史学不仅是有关事件ꎬ或者结构ꎬ或者行为模式的ꎬ而是有关这些东西如何被经历和在想象中如何被记住的ꎮ [16](P171)充盈着 想象 和 记忆 因素的 历史 与善于形象思维和艺术再现的文学拉近了距离ꎮ陈墨宣布 口述历史工作属于 人学 研究领域 ꎬ 口述历史是人学工程 ꎬ[12](P9)文学是典型的 人学 ꎬ在口述史研究的主体对象方面ꎬ作家可能比其他社会成员拥有更多优势ꎮ有学者呼吁: 我们不只是把口述内容当作历史来理解ꎬ而是要从这些材料中揭示出更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的意义ꎬ以及结构和象征的意义ꎮ [21](P195)作家本来就擅长社会体验㊁文化书写和象征表达ꎬ作家口述史材料更适合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多维解读ꎮ正因如此ꎬ笔者建议借鉴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来推进作家口述史研究ꎮ国内外的口述史研究者均承认口述与记忆的关联ꎮ约翰 托什断定 口述史是社会记忆的原材料 ꎻ[22](P16)王明珂将口述历史资料看成一种 社会记忆 ꎻ[22](P66)陈墨倡导依托口述史来建设 人类个体记忆库 ꎬ[12](P19)宣明 追究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及其真实信息固然重要ꎬ而通过口述历史ꎬ了解个人对社会事实的记忆建构ꎬ同样重要 ꎮ[12](P155)中外学者对记忆因素在口述史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ꎬ令人遗憾的是ꎬ他们大多立足于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视阈ꎬ指出 个体记忆 或社会记忆 之于口述史研究的重大意义ꎬ却未能将当代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引入口述史领域ꎬ致使记忆维度的口述史研究缺乏学术深度ꎮ有鉴于此ꎬ本文从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双重理论视角ꎬ解析邵洵美 狱中嘱托 的微言大义ꎮ集体记忆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㊁涂尔干学派传人莫里斯 哈布瓦赫创立ꎮ该理论主张:记忆并非纯粹的个人生理现象ꎬ只有在 社会 中才能 进行回忆㊁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ꎬ 过去 不能原封不动地被保留ꎬ每个人只有将记忆纳入到 社会框架 之内ꎬ 过去 才能在 现在的基础 上 被重新建构 ꎻ[23](P69-71)个体记忆一旦与集体记忆失去联系ꎬ便沦为 失语症患者 ꎬ因而 不再能获得社会表述的形式 ꎬ而 这种社会表述的形79记忆理论与作家口述史研究 基于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的分析式是通过某种观念㊁某个图示ꎬ或某种姿势㊁某个事物的符号反映出来的 ꎮ[23](P77)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记忆现象的理解对于作家口述史的研究很有启示意义ꎬ借用集体记忆理论来推断:口述者的记忆受社会框架的规约ꎬ却能利用自身所处的社会情境实现对 过去 的重构ꎻ口述者如果脱离了社会ꎬ就不能与他人共享记忆ꎬ也不能使用社会公认的方式或符号正常地表达ꎬ逐渐变成一个边缘化的 失语 者ꎮ处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政治语境中ꎬ昔日的文坛 孟尝君 邵洵美在监狱里被切断了社会联系ꎬ他很可能陷入了 失语症 的精神危机ꎬ急切地寻找一种契合当时社会框架的文化符号和表述方式ꎮ在那个反常的年代ꎬ鲁迅 之名成为政治神话的象征符号ꎬ为了融入既定的社会框架而避免被抛入幽暗的历史深渊ꎬ与鲁迅曾经有过论争的邵洵美必须重建世人对他的形象记忆ꎬ他嘱托贾植芳的两件事其实都与鲁迅有关ꎬ与萧伯纳无涉ꎮ换言之ꎬ邵洵美之所以强调自己支付了午餐费ꎬ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注解他曾与鲁迅 共事 的罕见标志ꎮ我们与其穷究邵洵美记忆与口述的准确性ꎬ毋宁体察那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沉浮中的人生苦难和心理悲剧ꎮ德国学者扬 阿斯曼和阿莱达 阿斯曼奠立的文化记忆理论在当代学界广受赞誉ꎮ由文化记忆理论得知:人类的记忆包括 交往记忆 和 文化记忆 ꎬ交往记忆 随着它的承载者而产生并消失 ꎬ是 口述历史 的研究对象之一ꎻ文化记忆则是 被创建 出来的 高度成型 的记忆ꎬ它促使社会群体维系 身份认同 ꎻ回忆模式包括 巩固根基式回忆 和 生平式回忆 ꎬ前者借助 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 即 符号系统 发挥作用ꎬ后者是在 社会互动 中实现功能ꎻ[24](P44-47)创作者能否 被纳入经典化的文化文本的长期记忆 ꎬ最终 取决于社会机构的奉承和亵渎㊁尊重和鄙弃 ꎬ如果文化记忆的主体遭受不公正对待ꎬ便可能患有 结构性失忆症 ꎮ[25](P60)邵洵美对贾植芳口述的两件事都属于 交往记忆 ꎬ他委托别人代为公开 交往记忆 ꎬ意在将 生平式回忆 转化为 巩固根基式回忆 ꎬ需要强化 鲁迅 四十六块银元 捐班 的符号效用ꎮ贾植芳感慨: 因为多年来ꎬ在左 的文艺思潮和路线的统治下ꎬ他的名字和作品久已从文学史和出版物中消失了ꎬ被遗忘了ꎮ [26](P40)在文化记忆的理论视阈中ꎬ贾植芳写这篇文章不仅履行了人际交往的诚信原则和道德责任ꎬ也是为了矫正极 左 思潮给社会酿成的 结构性失忆症 ꎮ其后ꎬ 狱中嘱托 事件在邵绡红的«我的爸爸邵洵美»㊁林淇的«海上才子:邵洵美传»㊁王京芳的«邵洵美年表»等大量著述中广为流播ꎮ传记㊁年谱㊁年表等规范性和定型性文本都是文化记忆的载体ꎬ 狱中嘱托 信息在这些文本中的增减和衍变将重塑人们对邵洵美的记忆与认同ꎬ从而超出贾植芳 纠左 的初始意阈ꎮ 文化记忆不可能与历史现实完全吻合 ꎬ[24](P371)倪墨炎㊁倪平等学者对 狱中嘱托 事件的 证伪 无论产生何等学术影响ꎬ都不会改变大众对邵洵美 选择性 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ꎬ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理问题ꎮ人们对邵洵美文学成就和文化史地位(例如他对中国出版业所做的巨大贡献)的记忆ꎬ与 狱中嘱托 事件之真假无关ꎮ可是也要看到ꎬ某些论者将该事件作为丑化和声讨历史人物(尤其是与邵洵美有矛盾的人物)的 武器 ꎬ这显然有些偏颇ꎮ以上关于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的个案分析ꎬ显示了记忆 理论 对于作家口述史研究的适用性和特有价值:集体记忆理论表明作家所处的社会框架制约其记忆效果和口述方式ꎬ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解读作家口述效应与身份认同机制的深层关系ꎮ89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3期四㊁结语:作家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及其实现路径㊀㊀对口述材料的分析 不能希冀从中获取完整的或完全真实的事实证据 ꎬ其侧重点应当 置于时间性㊁主体性㊁建构性以及象征与解释性之上 ꎬ需要 剖析口述者那样讲述历史的深层原因 ꎮ[21](P196)作家口述史研究更应如此ꎮ在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中ꎬ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ꎬ从当事人的彼此交谈到文字记录的中间环节ꎬ植入了贾植芳20多年的记忆ꎬ考虑到贾㊁邵二人均有强烈的口述历史意识ꎬ该事件仍可视为作家口述史案例ꎬ邵洵美的记忆和被记忆仍具有口述史意义ꎮ与贾植芳 记忆 有关的另一件公案ꎬ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被回忆的历史事实 的理解ꎬ那便是 贾拒认舒 (贾植芳拒认舒芜)事件ꎮ据李辉回忆ꎬ此事发生于1984年ꎮ[27](P402)贾植芳在当时的日记中对此事 一字未提 ꎬ[9](P261-262)20年以后ꎬ他又在日记中补叙了当日情景ꎮ[28](P105-106)另一位当事人舒芜予以否认ꎬ并以 版本考 方式得出结论: 他记忆之有ꎬ不足以否定我记忆之无ꎮ [29](P167) 记忆 能否还原事实㊁揭示真相?余斌断言: 事实 不等于 真相 ꎬ 事实只须考证ꎬ 真相 则离不开阐释ꎬ何况考证之中也还隐含着阐释 ꎮ[30]笔者以为: 真相 与考证无关ꎬ 真相 就在人们的心中ꎻ倾听当事人诉说往昔ꎬ领略当事人重温的旧梦ꎬ直面作家摆脱了文字规训之后表露的自我本真ꎬ体悟无数话语碎片按照各种意图拼合的人性 真相 ꎬ或许这便是作家口述史的主要价值之所在ꎮ本文探讨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记忆理论对于作家口述史研究的借鉴意义ꎮ运用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ꎬ将作家口述的个体行为纳入社会框架之内进行系统分析ꎬ能够深化对作家记忆重构㊁意向表述和话语选择的认识ꎮ扬 阿斯曼和阿莱达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提醒我们区分作家个人的 交往记忆 与社会大众的 文化记忆 ꎬ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家的身份认同意识以及社会群体对该作家的选择性记忆现象ꎮ注释:[1]程中原.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15.[2]钱茂伟.史学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ꎬ2012.[3]贾植芳.狱里狱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ꎬ1995.[4]邵绡红.我的爸爸邵洵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ꎬ2005.[5]朱正.鲁迅与邵洵美[J].新文学史料ꎬ2006(1). [6]倪墨炎.文人文事辨[M].武汉:武汉出版社ꎬ2000.[7]倪平.所谓 邵洵美狱中重托 是虚构的故事[J].新文学史料ꎬ2010(1).[8][美]唐纳德 里奇(DonaldA.Ritchie)著ꎬ王芝芝㊁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Mə.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ꎬ2006.[9]陈思和.思和文存(第一卷):传统与当代立场[M].合肥:黄山书社ꎬ2013.[10]邵洵美.时代讲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ꎬ2012.[11]邵洵美.儒林新史:回忆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ꎬ2012.[12]陈墨.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5.[13]盛佩玉.我和邵洵美[J].湖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ꎬ1985(2).[14]毕克官.写画六十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8.99记忆理论与作家口述史研究 基于邵洵美 狱中嘱托 事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