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性质、对象、目的、方法比较
【关键词民俗史民俗口述史学新史学
【正】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民俗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可谓来已久。众所周知民俗是与人类社会伴而生的,它就像一面镜,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广义上,民俗是指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世世代代沿习下来的生活模和文化模式,它与一个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换言之我们可将此四项条件视为民族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史研究表明,席卷全球的新史学和“总史学”新浪潮的影之下,当代民俗研得以重新振兴和崛起,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也称得上是门“新型”学科。早在本世纪上半,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一L.费弗尔就撰写了《民俗与民俗学家》一文,对民研究作了精辟的论述。另一位名的法国学者M.布洛也认为,历史学研究必须拓宽研究域,运用跨学科的新方法,在社史、文化史、种族史和民史等方面有所建树他进一步指出:“民俗社会活动中从表面上没有什么意义,但在它下面却掩盖和保留着重要意。”布洛赫的后继者、历史学家比吉埃尔将生理习俗、行为习俗饮食习俗、感情习俗心态习俗等等统统视为历史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完全赞同布洛赫的观点,也为历史学研究必须面对下层民众民俗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毋庸置疑,述史研究与民俗学研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这它们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认为,口史学的出现和发,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兴”。由此可见,述史学的某些传统同样是来已久的。例如,口传说(亦即民间传)可以说是历史学最古老形式,它既是口述史学的历渊源,同时也是民俗学永恒研究课题。口述史学是二战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其数众多的学科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往与民俗学的研究内容相互交和重合,这种双方共的交叉性质集中体了当今社会科学整合分化的历发展潮流。因此,在许重大问题上,口述史学家和民学家往往会最终走到一起。
而,口述史学与民俗学之间的线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界线有时会因种种原因变模糊不清,常常使们误入歧途。依笔之见,除了学科性质各具特点之处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历史研,后者则强调文化的延续。换言之,民俗研究既注重历,也不忽略现实,但从总的方来看,其研究范围与述史学的研究领域是无比拟的。关于这个问题下文还将提及。
一
前文提到,史与文化的交叉点是口述史学和民学最为明显的相异之处,那反过来讲,叙述性则是二者为显著的相同之点。毫无问,在民俗学众多的研究领域,述性是一种人们公认传统因素。之所以称其为“统”,就在于这一特点随俗研究的产生而产,并且在人类社会内部延续了数年之久,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力。民俗学家S.汤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俗学主是指“没有文字的人们的文化传统(《民俗研究》
1996年2期))。纵观民俗学的各个究领域,如史诗、叙诗、民谣、民间故、神话、民间戏剧、传说、谚语俗话、宗教仪式、习俗和风等等,几乎都是通过口述的形式得以保留或流传下来。
在传统的农社会中,人们往往采用民间术的形式来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的化,文化不发达的后民族更是如此。从今天的度看,除了极少数的文献史料外,这是保证文化延续性的最为效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看,由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往的历研究很少提及下层民,因此,占人类大多数的普通人很、甚至根本没有留下自己过去的想、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文字记载,而林林总总的民间术形式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由此可见,叙述性民俗学研究的一大点。
不容置的是,叙述性由于其自身的特已成为口述史学最为明的特征之一,它同时是口述史学当中最为活跃的促动素。长期以来,国际史学界流着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历史研究只能依据献史料,人们只能阅历史,“而永远无法到它们”。口述史学则向这一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口述史研究是一种别具一格治史方法,其特点是以语言式对历史现象进行调查究,这不仅能够弥补文献史料不足,而且还能够主动地近和研究历史。口述史学这些优点和长处是其他历史学科不具备的,其原因在于,述史研究充分利用了语言的独功能,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所创新,不断开拓自的研究领域,因而能够在学科立的国际史学界独树一帜。
二
笔曾多次强调,口述史学的客观性是容置疑的,而对于民俗(尤其是
民俗史)来说,客观性能否经得起人们的检验,这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述史学的客观性可以通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其,当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现代化的手段提供历史见证的有关人员进口头调查。从当事人来说由于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有着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真实性;其二,就述史学家而言,由他们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取证作的,因此,他们访谈和取证时自然地保持观者的客观立场,同也不会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史料搜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客观性;其三,历史研仅仅依靠文字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料作为补充,两者须相互印证,才能真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有这样,口述史研究乃至口述史的客观性才能够得到保证。
由历史和文化等诸多面的原因,民俗学(包括民俗史的研究对象多以民间艺术的形出现,因而其内容的信性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例如,许多神话、民间故和传奇故事的背面都可能展出一段漫长而又复杂人类历史,这在古希腊、印度爱尔兰和中国等国家尤其是如。然而,这些神话和故都是从极其遥远的古代流传下的,由来已久的宗教传统、崇拜英的心理活动及其他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假设们抛开艺术,只谈理论,那,即便是一些与之相关的论问题,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也是人经常争论的话题。芬兰学者塞·克努蒂拉在19964月发表的《地域意论与民俗学》一文中这样写道:“民俗学文化研究的观看,心态属于历史研的范畴。民俗学者并不受下事实的困扰:在许多方的历史研讨中,心态被看作不清晰和非科学的。其实,人文科学的
文化研究域,任何关键性的概念本身也无晰或模糊可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常众说纷纭的题目。民俗学一直被迫考虑心态的综性质及其与精神的复杂性、多性和独特性的相互关系。”
这段语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启:这其中也许存在着一个误。如前所述,口述史学注重史研究,而民俗学则偏于文化研究。这是两个各不相的范畴,然而,也是两个相互合的圆。
免费论文下载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新史学和总体学影响下的产物,鲜明的社会性是广为人知的。总史学的代表人物M.布洛赫曾直截当地说:“唯一的真正历史乃是总体的历史。”总体历史”意味着对作历史主体的人的全面认识布洛赫认为,历史究必须从实证主义学和经验主义史学的封闭式中解脱出来,走向下民众,走向社会生活。他的表作《11—18世纪法国农村的独特性》一书考察了移方式等一系列为传统史学所视的问题,在总体上揭示了法农村的历史特征,而进一步拓宽了历史研的视野。
口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大民众,这也是当代国际史学界十分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妨以美国例。美国是口述史研究开展得较为跃的国家之一,其研究范从社会史、妇女史、家史、矿工史到社区史、人口和种族史等等,几乎将个阶层的民众都纳入到历研究的范围。口述史学家毫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层的非特权阶级,这样,口述史家就向那些被看作是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英国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指出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我们一个机会,把史恢复成普
通人的历史,并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总之,述史学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民俗学研究也将目投向了来自社会底的广大民众,这也是当民俗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数众多的民间故事、民谣、谚语和话等等均取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这些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形式和内容又掌握在广民众的手中,并且通过口述的形式还应包括文字资料)世世代地相传下去。真可谓“取之于,用之于民,传之于民”。风和习俗自然也不会例外,它们是阶层的民众在数千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惯性。从史学的角度讲,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走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就能够真地再现历史。毋宁说,失了社会性这一特点,口述究和民俗研究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一点为史学研究的实践所实。
四
较之于现代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口史学无疑是一门典型的具独立性质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现代社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笔者目掌握的资料,在经济史、学史、政治史、社会史、劳工、文学史、家族史、妇女史企业史、部落史、宗教、种族史、城市史、社史、音乐史、绘画、戏剧史、电影史、电视、军事史、系谱学等史学研究领域口述研究开展得较为跃。
口述研究的综合性质是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言而,其叙述性和社会性的特决定了它的广泛性。一方面,述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现实服务,为决现实问题提供历依据,这不能不涉及到多方面和层次的问题;
另一方面,口述史家搜集史料的方法与众不,相对而言(较之于文史料),史料的获取也较为容。毋庸置疑,这也为述研究的广泛性提供了件。
民俗研究由于及到“民”字,其研究范也是相当宽泛的。民歌民谣、民间戏剧、民间故事、言、传奇和传说、谚语、谜、俗话、史诗、叙诗及叙事活动、民间舞蹈、间绘画和工艺、民间音乐、系谱、史、传记、神话、宗仪式、各种风俗和习等等均属民俗学的研究范畴。特值得一提的是,就其研究范(而非深度)而言,民学显然不及口述史学。然而出于种种原由,民俗学的许研究课题却难以成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如传奇、传、神话、寓言、史诗、谚语部分民间故事,这也许是民俗学身所固有的文化传所致。
五
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特点是生动、活,具有悠久的文化统,易于在民间广流传。但是,由于这些艺术形式及面较广,因此,其内容得十分庞杂,难以形成独的体系,这一点与口史学形成了鲜明的照。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西方许著名的民俗学家着重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庸置疑,这给民俗研究添了不小的难度。例如,民创作的随意性很大,有些艺术形往往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仅仅给人留下了一个只可会不可言传的模糊印象。从另方面来说,许多经过千锤百炼得以保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也并不一成不变的,个别形式甚至能够繁出上百种变体,其演变过程同样是当复杂的。
缺乏第一手资料是民俗学家普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民俗学家S.汤普
森认为民俗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上取决于原始资料的搜集然而,民俗研究内容的庞杂接导致了研究人员的庞,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尽同,搜集到的口述资料不可是完整的。此外,有的文学资料必然显得杂无章,既缺少条理,也缺乏系统性。最,笔者有幸参加了次大型国际会议,此次会议讨的主题仅仅是民俗研究的一部分容。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分来自各个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历学家、文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画家、摄影家、工艺术家等等。这些来方方面面的专家在民俗研究的帜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总而之,划定学科范围,选择究方法,确保第一手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有这切是民俗学界的当务急。
口述史研究与民学研究有所不同,口述史料的完性首先表现在资料的搜集方。一般而言,口述史家往往要制定出较为详尽和目的确的访谈计划,计划越是周,搜集到的资料也就越全面,述史料因而也就显得较为完整和统。总之,口述凭证获取是以资料翔实为基础的。此之外,如果访谈取证结果不尽如人意,口述学家还可以扩大范围,围绕同一个题进行多次调研,直到获得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一来,口史学家便能够主动地接近和研历史,而不是仅仅依靠有限文献和其他文字资料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传统的研究模式。
六
早在本世纪,英国的人类学家便提出“文化遗留物”的理论,他们看来,现存的民俗可以被视远古文化的遗留物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失之偏颇。众所周知,民俗乃史的积淀,一个民俗学家必然是文学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