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8No.4
Ap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4期(上)
2012年4月为了解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密切与就业市场的联系,掌握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评价,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调整提供依据,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团总支利用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合肥学院2008—2010届毕业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了50%的毕业生共240人及其用人单位开展了为期10天的问卷调查,调查通过电话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送邮件、毕业生回访和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此次调查得到了广大毕业生及各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收到了预期效果.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2个专业,2008-2010三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编制“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针对就业地域选择、招聘求职方式、就业目标和创业意愿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调查问卷发放了240份,选取了等量的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发放120份问卷,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发放12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101份和106份.1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
1.1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对合肥学院2008-2010届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在安徽省内(除合肥市)工作的有11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1%,在合肥市就业的有67人,占32.4%,而选择去北京、上海等省外城市的只有30人,占14.5%.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考虑的情况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地域发展机会;二是就业地的创业环境和生活水平;三是回报家乡的情感因素.
1.2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特点
1.2.1就业较为灵活,就业率较高
与普通专业学生不同的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
生大多数个性鲜明,崇尚自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不愿意受到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专业特征使得众多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放弃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而选择成为时尚的“自由职业者”;同时,艺术设计类学生所选择一般都是私营企业,企业也希望能根据不同项目招聘设计人员.供求双方的这种特点要求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另外,
这种灵活性还表现在劳动关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以合肥学院为例
鲁先瑾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为了解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艺术设计专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主要从毕业生创业意向、就业目标
、就业地域选择和招聘求职方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寻找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中所存在问题,并提出适合于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状况;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4-0201-03
图1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地区调查表
201--
系的松散和随意性,正如前文所述艺术设计类学生一般情况较少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只要有单位给业务就签定业务合同,业务完成后合作关系即自动中止.对从业者个人来讲,既不少赚钱又落得个人自由,设计公司或工作室也乐见于这种合作方式.
1.2.2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行业选择具有单一性
艺术设计类行业比较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可操作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较为关注专业对口性,进而选择一些装饰、广告等设计类的公司或者是工厂的设计师职位,就业方向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比较单一.
1.2.3艺术设计类学生毕业生工作流动性较强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具有灵活性以及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具有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就业后跳槽带来便利,他们很容易的频繁更换工作,在他们看来,跳槽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根据对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2010三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内有过跳槽经历.通过问卷调查得
到,这种频繁地跳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收入的不稳定,反过来,收入的不稳定使他们经常换工作以期能找到高收入的单位.
在对毕业生工薪待遇的调查中,毫无例外的工作者的期望工资是3500元以上,但数据显示,从起薪分布来看,刚刚从校园走向工作地点的毕业生,起薪还是集中在1500—3000元,33.48%的毕业生起薪在1500元以下,两千元以上毕业生占总数的44.83%,其中收入状况较低是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2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个人能力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
在整个就业调查过程中,调研小组不仅对近三
年的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也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个方面的调查中,用人单位不仅对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和学历较为重视外,更看重的是其综合能力、发展潜力和专业长远创新能力.从抽查的代表性数据来看:
用人单位的员工的条件比重分别为:综合能
力:75.86%;专业技能:41.38%;潜力:37.93%;社会经历:37.93%;吃苦耐劳精神:37.93%;专业成绩:20.69%;学历:20.69%;学校名气:6.9%;性别:3.45%.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在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是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阅历、潜力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也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指标.2.2艺术设计类学生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待
加强
艺术设计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贯穿始终.并且艺术设计类学生对专业热爱程度较高,所以在就业过程中更重视专业的匹配性.在现实中,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中隐形就业、灵活就业的比率相对较高,因为艺术设计类岗位往往仅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如一处景观的设计、一部视频剪辑等工作都具有临时性
、
图2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2010
届毕业生择业情况
图3
工作单位的性质分布
图4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后收入状况统计表
图5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能力要求统计表
202--
短暂性的特点,项目完成后职位也随之消失,所以毕业生对自我没有一个长远清晰的职业规划.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在所有受调查的毕业生中,有着较为清晰,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毕业生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4.48%.数据显示,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科学详细的计划,并能坚定执行,这部分毕业生工作都较为稳定.从这个标准来看,65.52%的毕业生在大学时光中没有为自己做出细致科学的计划.就此而言,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需要在大学期间就要有个长远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中高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3解决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依据调研数据,针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教学
进一步加强专业课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工程实例,真题真做,以期更加适应今后工作的需求.希望在培养学生的时候继续发扬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建议重点加强CAD 等软件课程教学.目前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很好,但课程设计方面有待很完善,软件方面学的虽然很多,但掌握不够熟练,以致就业之后还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再培训,同时在设计理论方面的培训还有待提高.
3.2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进行深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学校要组织系统的有效的实习实训,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给学生讲工作技能,实现互利双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得企业的运作程序,多多带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的设计产品得到批量生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需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3.3实施多证培养制度
实施多证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条件.目前,多证书培养制度正在不断推广(如合肥学院的SYB培训),各校应在总结自己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多证培养制度化,注重多证培养实际成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新的培训内容、加大培训的技术含量,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
3.4积极开拓基层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了解到,高校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因此,应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的态度,不好高婺远,不挑肥拣瘦,先就业再择业,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鉴于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反映出来的在心理、技能、技巧、政策等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在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教育的基础上,注重进行就业心理疏导(突出克服自卑自贱与好高婺远的不良心态),组织必要的就业技巧训练,通过讲座、辅导、模拟应聘等,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突出经历教育、创新教育,达到一般性指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培养相结合
.
图6艺术类毕业生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度统计表
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