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1免疫学检测技术幻灯片2内容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与特点,了解抗原抗体结合力和比例。
掌握免疫组化(IHC)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一抗、二抗的选择与使用。
掌握酶联免疫检测(ELISA)反应的原理方法。
掌握免疫印痕(Western blot)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了界放射免疫检测技术(RIA)的原理与方法。
目标:掌握ELISA、IHC、Western blot的操作方法幻灯片3免疫学检测技术就是利用抗原和抗体高度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和方法,检测分析各样品中的目标物质,以监控物品质量、检测机体免疫机能和诊断某些疾病的体外检测方法。
免疫检测是微量检测方法,灵敏、特异。
随着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免疫检测方法已渗入工、农、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
幻灯片4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Berson和Yallow发明了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胰岛素起,免疫学检测技术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常量分析到微量、超微量分析;从手工检测到全自动化;从单个标本检测到高通量检测等一系列长足的进步。
本章主要学习血清学检测方法——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幻灯片5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年代学者贡献1894 J.Bordet 补体与溶菌活性1896 H.Durham,M.von Gruber 特异凝集反应1896 G.Widal,A.Sicad 肥达试验1897 R.Kraus 沉淀试验1900 J.Bordet,O.Gengou 补体结合反应1900 ndsteiner 人类ABO血型及其抗体1906 A.Wassermann 梅毒补体结合反应纯化抗体,定量沉淀反应1935 M.Heidelberger,F.Kendall1941 A.Coons 免疫荧光标记1946 J.Oudin 凝胶内沉淀反应1948 O.Ouchterlony,S.Elek 双扩散沉淀反应1953 P.Grabar,C.Williams 免疫电泳分析,Ig多样性1960 R.Yallow,S.Berson 放射免疫标记1966 S.Avrames,J.Uriel,et酶标免疫技术al1975 G.Kohler,stein 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幻灯片6第一节免疫学检测的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曾叫血清学反应。
幻灯片7(一)免疫的早期研究和应用幻灯片8幻灯片9Edward Jenner 1749-1822,English爱德华·琴纳幻灯片10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天花已经在世界上绝迹。
幻灯片11鼠疫公元六世纪公元十四世纪公元十九世纪肆虐欧洲大陆的黑死病(鼠疫)幻灯片12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
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
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 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 然而 没有了猫 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
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
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幻灯片13“我的天哪,大街上没有人走动,景象一片凄惨,许多人病倒在街头……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说,某某病了,某某死了……”佩皮斯于1665年10月16日幻灯片14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类型(一)免疫的定义(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四)免疫功能的类型幻灯片15(一)免疫的定义免除税赋,免除差役immutory免除患疫,免除瘟疫immunity定义: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
幻灯片16(二)免疫系统(i m m u n e s y s t e m I S)的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法氏囊bursa ofFabricius(禽类)外周免疫器官脾脏spleen淋巴结lymph node其它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幻灯片17幻灯片18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HSC),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淋巴干细胞分化: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亦称T、B细胞)、NK细胞(nature kill cell)及部分树突状细胞。
髓样干细胞分化: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地方,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细胞(Tc)。
幻灯片19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肠系粘膜及皮肤淋巴系统等。
T、B 淋巴细胞的定居场所、免疫应答部位。
中枢免疫器官产生的T、B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等处定居,遇抗原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或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以执行其免疫功能。
幻灯片20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来自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两大谱系:即淋巴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谱系。
前者发育成各种淋巴细胞。
后者分化发育成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除了T细胞、B细胞外,还有K细胞和NK细胞执行杀伤异物,保护机体的任务。
此外还有各种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幻灯片21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表面蛋白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ty complex,MHC)基因群,人体细胞的”自我”标志MHC-I和MHC-II类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直接涉及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参与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2.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3.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4.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幻灯片22幻灯片23幻灯片24幻灯片25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时抗感染免疫,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3.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如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幻灯片26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物理屏障:皮肤化学屏障:皮肤与粘膜分泌的化学物质幻灯片27幻灯片281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定义:种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的抗原,亦称天然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幻灯片29反应1局灶性炎症反应幻灯片30(1)局灶性炎症反应:痛、红、肿、热(i n f l a m m a t o r y r e s p o n s e)幻灯片31痛、红、肿、热破损细胞释放组织胺白细胞吞噬细菌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幻灯片32(2)补体系统(补体-抗菌蛋白)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约20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是β及γ球蛋白,它是一类酶原,由于它在抗原和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的作用,故称补体。
有的补体与病原体表面的糖分子结合被激活。
激活后的补体,具有溶解细胞膜、杀灭病毒、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和释放组胺促进炎症反应等多项功能。
幻灯片33幻灯片34(3)干扰素功能:抵抗病毒感染。
作用机理:能抑制病毒复制增殖。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把编码干扰素蛋白的基因片段整合到酵母基因中,培养酵母提取干扰素。
幻灯片35(4)温度反应巨噬细胞与入侵的微生物相遇会释放出一种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1和一种细菌外毒素致热原随血管循环到脑的下丘脑部位,升高正常的温度调节点,导致发热。
发热刺激机体的吞噬作用,同时减少血液中铁的含量。
39.4度以上有危险。
超过40.6C会致命。
幻灯片362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第三道防线定义:出生后产生的,个体接触特异性抗原(决定基)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决定基)而发生的反应。
特点:后天获得,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类型:包括B细胞产生的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过程: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幻灯片37过程感应阶段:识别异己反应阶段:淋巴细胞增殖效应阶段: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幻灯片38(1)T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由T细胞直接完成免疫反应。
时间:病原体直接进入到体细胞,增殖后再感染其他体细胞时,T细胞免疫起关键作用。
对象:直接对入侵的病原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器官移植的异体细胞。
细胞类型:Tc—细胞毒T淋巴细胞直接参与杀伤靶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机理:直接使靶细胞裂解幻灯片39幻灯片40幻灯片41(2)体液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是也称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指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对象:病原体侵入血液、淋巴液或组织液时(即细胞外),体液免疫起关键作用。
主要对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幻灯片42抗体概念: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存在于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
结构:由四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呈Y字形。
轻链(L链)可变区重链(H链)可变区,补体结合区(F c)幻灯片43分类I g G:血清含量最高(75%),分子量最小,唯一通过胎盘的I g,新生儿抗感染抗体、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I g M:合成最早,分子量最大,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吞噬作用,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I g A: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进入黏膜表面,中和感染因子,因此为粘膜局部免疫,母乳中含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