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1907年,加拿大最早提出用于解决北极领土主权的扇形原则,声称位于两条国界线之间直到北极点的一切土地应属于连接这些土地的国家,以此作为加拿大对北极地区主张领土主权的依据;1926年4月15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单方面宣称:凡位于苏联沿北冰洋海岸,北极和东经32。
4ˊ35〞至西经168.49ˊ30〞之间的所有陆地和岛屿,无论是已经发现的或将来可能发现的,都是苏联领土。
2007 年8 月2 日,俄罗斯“和平1 号”深海潜水器在4261 米深的北冰洋底罗蒙诺索夫海岭插上俄罗斯国旗,主张其对北冰洋的权利。
俄罗斯的举动直接升温了本次北极争端,事发4天,美国即派“希利”号重型破冰船火速赶往北冰洋海域进行北极科考,随后,加拿大、挪威等国的科考队也先后奔赴北极,自此,国际社会引发的北极争夺战愈演愈烈。
本文从北极热点出发,通过对比南北极的情况,分析北极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探讨北极的法律地位,寻求北极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北极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解决途径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逐渐融化,北极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地缘战略地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以及巨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并引发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
冰雪覆盖、人烟寥寥的北冰洋地区,注定了是一个难得清静的地方。
一、北极的范围、性质及其法律地位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海域,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以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北冰洋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后,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与浮冰。
北极地区的大陆架上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岸地区及沿岸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其海洋生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鲟等等,经济价值极其丰富。
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发表报告称,在全世界尚未发现的矿藏量中,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埋藏在北极圈。
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部长特鲁特涅夫估计,仅在俄罗斯所属北冰洋大陆架就蕴藏着大约1000亿吨的油气资源,可见其资源丰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逐渐融化,北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日益凸显。
专家预计,按照北极冰盖目前每10年5%的递减趋势,到了2040年“北极航线”即可全面通航。
届时即可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和东亚的环北极经济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面临重大挑战。
各国的北极科考行为,名义上是科学考察,实际上无非是把北极当做无主地,想通过先占原则宣示对北极的主权,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定义一下北极地区的性质,而定义北极的性质前,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无主地的含义。
无主地在传统的国际法上是指从未被占有或不属于任何国家占有的土地,或曾一度属于一个国家所有但后来又被改过抛弃的土地,或虽有土著部落居住,但还未形成“文明”国家的土地。
1975年,国际法院在关于西撒哈拉问题的咨询意见中指出:“凡是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部落或民族居住的土地,就不能认定为无主地。
”北极地区通常指的是北极圈以北的区域,主要有陆地和水域组成,陆地包括格陵兰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水域主要包括北冰洋。
按照国际法,北极地区的这些岛屿先后归属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8个环北冰洋国家,因此北极的陆地部分显然已不再是无主地。
而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地球上的四大洋均属公海,北冰洋自然不例外。
由此可见,北极是向任何国家开放的,而非无主地,既然如此,各国的先占行为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得不说北极是联合国海洋法的一个缺陷,它没有像南极一样形成一个条约体系来系统地规定其法律地位,导致北极争端愈演愈烈。
在北极海域的管辖权方面,北冰洋国家如美国、苏联都宣布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国家可依据占
有的陆地划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但是,由于北冰洋国家分占的陆地本身就有争议,随之主张的海域管辖权也难免存在疑问。
因此,除了几个针对特定事物的条约,北极无任何类似《南极条约》一样的正式文件来确定其法律体系,其法律地位还有待于解决。
二、北极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北极价值的逐渐增大,北极争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陆地划界争端
俄罗斯:2007年10月,俄罗斯官员称,俄罗斯“北极-2007”科考活动已搜集足够证据,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隆起从地质角度上讲是东西伯利亚大陆板块的延伸,期望以此证明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属于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
加拿大:将北冰洋视为“自家后院”,为了强化在该地区的存在,不惜在北极圈内开展规模宏大的海陆空联合军演,并宣布计划在北冰洋水域建设军事训练中心和深水码头。
美国:美国在俄罗斯插旗行动四天后,随即派出科考队前往北极地区。
除此之外,加拿大和丹麦2004年因一个叫做汉斯的北极小岛发生激烈争执,挪威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边缘海巴伦支海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争议,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在谁拥有从北冰洋沿岸到北极点部分地区的主权问题上存在纷争。
(二)海域划界争端
俄罗斯:2001年,俄罗斯声称,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西伯利亚的自然延伸,并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对200海里以外的部分北冰洋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
2010年8月2日,俄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率领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在洋底插上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
丹麦:2004年10月,丹麦进行北极科考,宣称包括北极点在内的大陆架是其所属的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丹麦享有主权权利。
美国:美国政府针锋相对,表示将对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
三、与北极有关的法律制度
现阶段虽不存在一个系统的北极条约,却也有很多国际条约或协定与北极有关,或者适用于北极地区。
目前对北极较有针对性的条约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气和气候的国际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国际保护。
(一)适用于北极的国际环境条约
1、保护大气和气候的国际环境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其《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及其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
2、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约:《公约》的特别及一般性规定、防止船源污染的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伦敦公约》、《公海捕鱼和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跨界鱼类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与管理协定》。
3、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安全议定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野生迁徙动物物种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四、北极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借鉴“南极模式”;
1959年12月1日,英、美、法、澳等12国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国际间共同和平使用一个地区的条约﹣《南极条约》。
自此,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即“南极模式”逐步形成。
《南极条约》由序言和14条条文组成,其主要内容有:南极专用和平目的;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缔约国观察员制度;缔约国协商会议制度。
由此可见,所谓南极模式,主要指领土冻结和非军事化。
北极和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以及交通价值,随着“北极争夺战”的逐渐升温,世界上多个大国,包括美国和俄罗斯,都盯上了北极潜在的能源宝藏,纷纷采取行动以宣示主权。
为此,专家担心,“由于各方在北极利益划分上存在严重分歧,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在北极爆发”。
因此,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北极的主权冻结和非军事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一个专门的“北极条约”更是十分必要。
为此,我们可以效仿“南极模式”,通过各国协商,共同缔结条约来禁止北极的主权争端,冻结北极领土主权以及规定北极的非军事化,确保北极专用于和平、共用的目的。
(二)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模式;
1973年12月3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开幕,经过长达九年的协商与谈判,除其他问题外,会议就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基本达成协议,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该《公约》对各种海域划分和各国在有关海域开展活动的法律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一般性的规定。
那么,在以海洋为主、呈“地中海”态势(周边陆地包围着中央的北冰洋海域) 的北极,《公约》亦可对其构建法律秩序,明确规定其领土划分原则与依据,以此解决北极争端,同时弥补国际海洋法的空缺。
当然,《公约》的规定具有普遍性,针对北极的特殊环境,亦需要一些针对特殊方面的明确规定,比如北冰洋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及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逐渐扩大而出现的北冰洋通航问题等等,从法律制度层面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防止北极周边国家瓜分北极,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譬如,联合国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关国家可以倡议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决议,确保北极用于和平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津《国际法》第三版;
〔2〕王秀英《国际法视阔中的北极争端》[期刊论文]-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6);
〔3〕董跃《论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争端及其解决途径》[期刊论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毛燕琼《国际法》(中国商务出版社)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