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2、有机化学3、物理化学4、化工原理5、应用电化学6、有色冶金概论7、仪器分析8、冶金原理9、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10、工业分析11、专业英语12、重金属冶金学13、贵金属冶金学14、冶金设备15、稀有金属冶金学16、结构化学17、分离工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9021131课程学时:120 学时(一年一期48学时,一年二期72学时)学分:7.5 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化工类必修的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
化学原理部分主要讲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和反应速率理论;三大类型的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元素化学部分,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讲述有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2.建立终生学习观,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探讨化学学习方法;3.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的基本要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学习方法,实验基本要求(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2.化学学习方法——及时复习、适当练习与持之以恒;3.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基本要求;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3.熟悉 s 、 p 、 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和 s 、 p 、 d 、f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5.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波粒二象性,量子数,波函数的图形,周期表(三)课时安排:10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亚原子粒子第 2 节波粒二象性——赖以建立现代原子模型的量子力学概念第 3 节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第 4 节波动力学模型第 5 节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概念;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基元反应有关的简单计算;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速率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动力学。
(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第 2 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第 3 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 4 节化学反应机理的某些概念第5章酸碱和酸碱反应(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 pH 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溶剂的拉平效应(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布朗斯特酸碱理论第 2 节路易斯酸碱理论第6章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两种配平方法;3.了解埃灵罕姆图的意义及其应用;4.熟悉能斯特公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应用;5.了解电势数据的两种图示法及其应用;6. 简单了解电化学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氧化与还原,氧化值,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公式,电解(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 2 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第 3 节水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电极电势第 4 节电势数据的图示法第 5 节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第 6 节应用电化学简介第 7章金属配位化合物(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命名;2.熟悉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会进行一般配离子结构判断和磁性计算;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弄清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和平面四边形场中 d 轨道的分裂;4.弄清分裂能和晶体场稳定化能概念,初步学会上述几种场中分裂能及稳定化能的判断;5.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概念,初步学会上述两种异构体的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配位价键理论,外轨,内轨,反遗键,晶体场理论, d 轨道分裂及分裂能,晶体场稳定化能(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相关定义和命名第 2 节化学键理论第 3 节异构现象与立体化学第 4 节配位实体的热力学稳定性第 5 节配位实体的某些动力学问题第 8 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2.了解水溶液中酸碱各种组分的分布系数概念 ;3.掌握各类酸、碱及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方法 ;4.了解各类离子与水的作用机理 ;5.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等概念 ;6.掌握强酸(碱)滴定强碱(酸)或弱碱(酸)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活度,活度系数,水解常数,缓冲溶液,缓冲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突越范围,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第 2 节计算溶液的 H 3 O + 浓度的精确式、近似式和最简式第 3 节水解第 4 节缓冲溶液第 5 节酸碱滴定原理第 6 节滴定方式和应用实例第 9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 ;2.掌握微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 ;3.熟悉影响条件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熟悉几种重要的银量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溶解度,溶度积,溶度积常数,分步沉淀,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多重平衡原理,沉淀滴定法(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沉淀溶解平衡第 2 节沉淀滴定法第 10章条件稳定常数和络合滴定1.了解分析化学中 EDTA 及其螯合物的分析特性;2.掌握络合平衡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3.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使用条件;4.熟悉络合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5.了解络合滴定的应用及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酸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络合滴定曲线,突跃,络合掩蔽(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 EDTA :络合滴定最重要的滴定剂第 2 节条件稳定常数第 3 节络合滴定原理第 4 节滴定干扰的消除第 5 节络合滴定方式第 11章条件电势和氧化还原滴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条件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
3.熟悉各种副反应对条件电势的影响。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条件电势,离子强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可逆电对(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势第 2 节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第 3 节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第 12章 s区元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 s 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 Li 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3.了解 s 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4.了解 s 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IA 、 IIA 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单质第 2 节化合物第 13 章 p 区元素(一)1.了解 p 区元素的特点;2.了解 p 区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3.掌握重点元素硼、铅、碳、硅、氮和磷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4.从正硼烷的结构了解缺电子键和硼烷结构;5.了解一些无机材料的制备和用途;6.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硼,碳,硅,氮,磷,三中心二电子键,惰性电子对效应(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概述第 2 节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第 3 节硼的单质和化合物第 4 节金属键及其化合物第 5 节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第 6 节硅及其化合物第 7 节氮及其化合物第 8 节磷及其化合物第 9 节长周期元素和惰性电子对效应第14章 p区元素(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 16-18 族元素的特点;2.了解重点元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3.掌握重点元素硫、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4.了解第 1 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诞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氧、臭氧、过氧化氢,硫、卤素,稀有气体(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 16-18 族元素概述第 2 节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第 3 节过氧化氢和臭氧第 4 节硫的重要化合物第 5 节卤素第 6 节稀有气体第 15章 d区元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 d 区元素的通性,即 d 电子化学的特征;2.掌握钛单质、 TiO 2 、 TiCl 4 的性质和制备,钛合金的应用;3.掌握铬单质的特性与制备,三价铬与六价铬的转变;4.了解钼和钨的简单化合物及同多酸、杂多酸的概念;5.掌握从软锰矿制备单质锰,锰的变价及其氧化性;6.了解铁、钴、镍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掌握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7.掌握铜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着重了解其歧化反应;8.了解锌、镉、汞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钛,铬,锰,铁,钴,镍,铜,锌,镉,汞,羰基化合物(三)课时安排:10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 d 区元素的通性第 2 节金属钛及其化合物第 3 节金属铬及其化合物第 4 节钼和钨第 5 节锰及其化合物第 6 节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第 7 节铜及其化合物第 8 节贵金属元素的不活泼性和催化性能第 9 节锌、镉、汞及其化合物第 10 节过渡元素与 CO 形成的化合物第16章 f区元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镧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镧系收缩概念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了解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3.重点掌握镧系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4.了解镧系元素的分离方法,特别注意溶剂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的原理;5.简单了解锕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及与镧系元素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