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行为治疗家在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上,经实验与临床实践,创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甚至许多非行为治疗学派的咨询者亦采用了个别的行为治疗技术。
本节将选择其中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从中可领会到行为治疗的治疗要领与方法。
一、放松训练放松训练(relaxation response),又称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
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
因此,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目标都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一)放松训练的主要类型(1)渐进性肌肉放松;(2)自生训练;(3)自我催眠;(4)静默;(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二)实施放松训练的基本条件(1)精神专一:要求自己集中注意于身体感觉、思想或想象。
默默地或出声地重复一个音、词、句子或想象,以促进逻辑的继发性过程性思维转变为较少现实依据的原发性过程性思维;(2)被动态度:当思维或想象发生分心时,教导自己不理睬无关刺激而重新集中注意力于精神专一;(3)减低肌肉能力:处于一种舒适的姿势,减低肌肉紧张;(4)安静的环境:闭目以减少外来的分心,宁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来刺激的传入;(5)有规律地进行训练。
(三)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技术1.环境要求治疗室要求安静整洁,陈设简单,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和干扰。
2.声音要求治疗者在训练时,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愉快、坚定,吐字要清楚,发音要准确。
可以低声播放轻松、缓慢、柔和的音乐,音乐节拍以每分钟约60拍为宜。
3.准备工作患者在治疗前可少量进食,排空大、小便,宽松衣袋、鞋带和颈部衣扣,坐在舒适的沙发或椅子上,头向后靠,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整个身体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
4.具体实施的步骤(1)握紧拳头(停5秒左右)——放松;伸展五指(停5秒左右)——放松。
(2)收紧二头肌(停5秒左右)——放松;收紧三头肌(停5秒左右)——放松。
(3)耸肩向后(停5秒左右)——放松;提肩向前(停5秒左右)——放松。
(4)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停5秒左右)——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停5秒左右)——放松。
(5)屈颈使下颌触到胸部(停5秒左右)——放松。
(6)尽力张大嘴巴(停5秒左右)——放松;闭口咬紧牙关(停5秒左右)——放松。
(7)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停5秒左右)——放松;尽可能地卷起舌头(停5秒左右)——放松。
(8)舌头用力抵住上腭(停5秒左右)——放松;舌头用力抵住下腭(停5秒左右)——放松。
(9)尽力张大眼睛(停5秒左右)——放松;紧闭双眼(停5秒左右)——放松。
(10)尽可能地深吸一口气(停5秒左右)——放松。
(11)肩胛抵住椅子,拱背(停5秒左右)——放松。
(12)收紧臀部肌肉(停5秒左右)——放松;臀部肌肉用力抵住椅垫(停5秒左右)——放松。
(13)伸腿并抬高15~20厘米(停5秒左右)——放松。
(14)尽可能地收紧腹部(停5秒左右)——放松;绷紧并挺腹(停5秒左右)——放松。
(15)伸直双腿,足趾上翘背屈(停5秒左右)——放松;足趾伸直趾屈(停5秒左右)——放松。
(16)屈趾(停5秒左右)——放松;翘趾(停5秒左右)——放松。
5.注意事项(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治疗者与患者同时做,这样可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
(2)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
在训练开始时使用口头语,更便于患者接受和掌握。
(3)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患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
(4)患者除了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之外,还可以听录音自己在家练习,每天1~2次。
待掌握要领后可逐渐脱离录音带,独立练习,每次10~15分钟。
二、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中的第一个规范化了且至今仍然盛行的一项基本技术,由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J. Wolpe)于1958年创立的。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counter conditioning)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等。
(一)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原理系统脱敏法的问世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治疗。
1958年,沃尔普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
他的典型实验是:将一只饿猫放在笼中,当食物出现猫去取食物时,给予强烈电击。
反复数次后,即使食物出现时不再有电击,猫仍惧怕去取食物。
同时,猫还对整个实验环境也产生了恐惧反应:在铁笼旁边,甚至是实验室隔壁的房间,猫的进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形成了猫的实验室神经症。
为了消除这种恐怖性神经症,沃尔普先在离实验室较远的地方给猫以食物,这时猫虽然也有较轻恐惧,但终因进食动机强烈而出现进食的正常反应,也就是正常反应抑制了异常反应。
之后,沃尔普逐步将食物分阶段的移到原先的实验环境,猫每一次的轻微恐惧都逐渐消除,最后,这只猫回到铁笼中也能正常进食了。
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交互抑制”的原理认为,个体不可能有相对不同的情绪同时发生,譬如高兴和不快;如有相反性质的情绪反应,这两种情绪就会交互作用而产生抵制和抵消。
也就是说,要消除不安或恐惧的负性情绪反应,就要有相反的正性情绪反应来进行抑制,从而抵消负性情绪。
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感,就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
不过,沃尔普又指出,这种抑制力量是很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
所以对恐惧刺激情景的暴露要由远及近、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焦虑程度每次只增加一点,逐步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这种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日益恐惧的刺激情景以逐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就是系统脱敏疗法。
对于人类,沃尔普采用了全身肌肉放松来代替食物作用作为抑制焦虑或恐惧的反应,即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在来访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来访者以全身肌肉放松来进行对抗,从而使该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或恐惧的作用。
1963年,经严格控制条件的对照研究证实,系统脱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用于临床治疗。
系统脱敏法是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规范化了的行为疗法。
(二)系统脱敏法的治疗程序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
1.放松训练让来访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深呼吸后闭眼,并想象可令人轻松的情境,如躺在海边听轻松的音乐等,而后让来访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亦可借助肌电反馈仪来增强训练效果。
反复这样的训练,直至来访者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
2.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这一步十分关键。
首先要根据来访者的病史及会谈资料找出所有使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怖)的事件。
将这些事件进行相互比较,根据致病作用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
通常可将刺激因素按其可引发来访者的主观焦虑程度,分为(心晴部落整理发布)五等或采用百分制(0~100),如引起1分主观焦虑或恐怖的刺激为一等,引起2 分的为二等,以此类推,而后将这些不同的刺激因素按其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焦虑(恐怖)等级表”。
需要注意的是,被视为一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即主观的焦虑或恐怖评定为1分者)应小到足以被全身松弛所抵消的程度。
这是治疗成败的一个关键。
此外,理想的等级设计应是各等级之间的级差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
这一点需要启发来访者共同完成。
3.系统脱敏首先让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脱敏学习,而后按照设计的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先让来访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
当他能清楚地想象并确实感到有些紧张时,就让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而后反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来访者对这样的想象不再感到焦虑(或恐怖)为止,从而完成第一等级脱敏。
接着再对下一个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焦虑或恐怖等级表中列为2分的刺激)进行同样的脱敏训练。
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在咨询过程中,一般在一次会谈时间内以完成1~2个事件的脱敏训练为宜。
需要指出的,除了想象脱敏以外,系统脱敏法还有四个变式[5]:(1)自动化脱敏(automated desensization):采用事先备好的焦虑层次的录音录像进行脱敏。
此法的优点是来访者可自由地决定脱敏的速度,亦可在家里独自进行。
(2)接触脱敏法(contact desensization):在渐进性焦虑层次的基础上,外加了示范和接触,让来访者观看治疗者处理其所害怕的刺激物,而后照着做,一直到用手握或触摸不感紧张为止,如让怕猫的孩子去摸猫的照片。
(3)实际场所脱敏(invivo desensization):采用实际的刺激物代替视觉性想象,来访者在他人陪伴下到实际生活中去逐级面对实际的刺激物来进行脱敏操作。
这种方法较不易操作,但效果比较实在。
(4)情绪性表象法(emotive imagery):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诱发来访者的兴奋、骄傲和欢乐等积极情绪情感活动。
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与由恐惧所引起的焦虑反应互不相容,从而就可以逐渐抑制和消除恐惧心理。
该法最适合儿童来访者。
在实际脱敏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脱敏方式。
(三)治疗案例——社交恐怖症[6]患者,女,23岁。
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
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课后联想甚多。
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
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
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
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
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
后经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在意中,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
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
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
临行前便忐忑不安,有大祸临头之感。
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
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与自己家人同桌共餐也感到不自然。
这位患者患的是社交恐怖症,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之后,我们决定使用系统脱敏疗法。
首先告诉她社交恐怖症是一种神经症,在行为治疗家看来这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