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 ppt课件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 推断技巧一:标志确认法
(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的角度
▪ “者、也、乃、为、则”可构成判断句。 ▪ “为、所、于”可构成被动句。 ▪ 疑问代词“何”和介词“以”一般构成宾语前置
推断技巧二:句位分析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 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 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
动
名
、
、
、
代
形代Biblioteka ▪ 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 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 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 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 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 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 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 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 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 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 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 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 精确。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 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 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 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的 3、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的 5、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些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 其中的 7、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9、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
▪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 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 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仲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习 竽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 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 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 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句。
▪ “之”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 “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固定结构的角度
【何】何如、奈何、如……何、 若……何、何以、何乃
【其】其……乎(与)、何其 【所】为……所、所以、所谓、有所、无所 【以】以为、以是、是以、有以、无以 【与】孰与、与……孰、孰若 【为】何(何以)……为、奚(奚 以)……为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 “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 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 称)。 ; 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 、“公”、“卿”、 “君”、“子”、“足下”。 ; 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 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 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 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 非、微、靡; 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 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 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3、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常有一些 由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 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 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 于是相以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 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 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 ,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