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什么?这是从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机构诞生以来,人类就不断拷问的问题。
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大学在不断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当现代大学的脚步由神坛踏入世俗社会、成为社会大众生活的必需之后,大学就像魔咒,令人喜悦令人忧愁!2011年12月初,我在网上搜索了10月到11月网民热议的大学校长不带研究生、大学招生的“圆梦计划”、大学教学质量报告“被公开”、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网四个热点问题进行简要评论,以反映网民对“中国大学:今天到底怎么了”的现在进行时进行理解、深思和关照。
大学校长怎么不带研究生了?事件回放:2011年11月29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上任才一个多月就面对3000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自己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这“两不”承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反对者质疑“不搞业务的校长会是好校长么”?而更多的人赞赏“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校长”!赵跃宇说,关于这“两不”承诺,自己想了一个多月,是认真思考后决定的,希望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管理,成为一名职业校长。
他同时要求,除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直接与教学科研相关的部门外,所有处室的负责人一律不得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兼任教授工作。
如果要上课带学生做课题者,可以不申请行政岗位。
赵跃宇的“两不”承诺,迅速串红网络,引起了社会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广泛议论。
2011年12月5日,百度搜索就获得约2,490, 000条结果。
深层思考:针对赵跃宇校长的“两不”承诺,有网友迟疑:“不搞业务的校长会是好校长么?”这只是一时之言难有推广意义。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前教育界浮躁之风盛行之际,赵跃宇为校长带了一个好头,作为一名校长应该明白自己身上的重担和首要责任。
把自己最应该做的大学管理做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校长”!众多网友赞扬,“两不”承诺开了大学校长职业化之先河,将会对当今大学“去行政化”产生示范价值。
第一,拷问着官学一体的“双肩挑”体制。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官学一体的“双肩挑”体制,校长同时兼任博导、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已经司空见惯。
其实,校长不可能是无所不能的全才,即便工作需要也由于精力有限,很难做到管理工作和学术研究两不误。
事实上,许多网友认为,这些校长往往既鲜有重大的学术成就,又难以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诟病大学教育资源垄断化弊端的标靶。
与我国大学校长相中国大学:你今天到底怎么了?■刘尧比,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担任校长的12年里,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领衔过一个科研项目。
雷文校长放弃了学术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管理,使耶鲁成为一所一流大学。
鉴于此,我国“双肩挑”校长都要向赵跃宇校长学习,积极应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取舍”问题,并像赵跃宇一样,不仅自己要选择“舍”,还要要求不“舍”科研教学的人不要申请行政岗位。
第二,吹响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号角。
从国际上看,大学校长职业化是世界一流大学通行做法,牛津大学等名校遴选校长的前提条件,就是一旦当选“必须放弃教学、研究工作”。
从历史上看,蔡元培、张伯苓、蒋梦麟等著名校长不是什么学术大师,而是职业化的教育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蒋南翔、吴玉章、成仿吾、匡亚明、朱九思等校长也是职业化的,没有自己的学术“山头”,没有私人利益,敢于从严治校。
有网友认为,当今我国大学的一大弊病,就是校长没有职业化。
赵跃宇校长公开“两不”承诺,吹响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号角。
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学校长能够响应,我们更期待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契机,在制度层面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
第三,尝试了大学“去行政化”的新路子。
2011年12月3日《新京报》“京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1.1%的人认为,赵跃宇校长“不带研究生”的选择是正确的;有38.2%的人认为,“带不带研究生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否推动大学‘去行政化’”;至于不申报新的课题,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严肃的学术态度;有39.7%的受调查者认为“如果校长想做课题,没人会和他争,容易形成学术腐败”。
有网友认为,大学“去行政化”的根本是,校长不应该凭借手中的行政资源“官学通吃”———既做大学校长,又争做学术带头人,而应该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画出明确的界限,实现管理者职业化。
就是说,大学“去行政化”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去除学术权力行政化,打破行政官员对学术权力的垄断,还学术权力于学者。
赵跃宇校长公开“两不”承诺,尝试了我国大学“去行政化”的新路子。
第四,明确了校长的职责就是做好校长。
大学校长的职责究竟是什么?诚如赵跃宇所言,校长应该在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学校机构设置、人员聘任以及教学科研的管理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也曾经说,“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就是说,大学校长的职责不是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是管理学校,即把最优秀的师生吸引到学校来读书、教书,并为师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师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大学怎么搞出个“圆梦计划”?事件回放:2011年10月30日《广州日报》报道,2012年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将实行“圆梦计划”。
该计划将通过人民大学招生网开通中学申请渠道,有意向的中学自愿提出申请,由人民大学进行审核确定该中学是否具有推荐考生资格。
进入该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可以直接进入面试环节,通过面试就会取得预录取资格,只要高考达到生源省份第一批录取线将予以录取。
该计划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适当倾斜,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内无大学生的农村学生。
如何看农户“三代内无大学生”可获推荐上大学资格?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褒贬不一。
“三代内无大学生”可获推荐上大学随即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2011年11月10日,百度搜索就获得约3,050,000条结果。
深层思考:近几年,农村考生上国内著名高校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引起了有识之士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担忧。
因此,国内著名高校纷纷调整招收农村考生的政策。
北大2011年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
清华“自强计划”主要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才。
人大“圆梦计划”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
选拔亮点从北大“举孝廉”到人大“查三代”,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令人眼花缭乱。
对于这些出于消除城乡、阶层教育不公平良好愿望的政策,社会舆论并未给予全面肯定。
有网友称,“圆梦计划”重回讲出身的年代,到底在圆什么梦?第一,“圆梦计划”圆了教育公平之梦。
“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流行于当今的中国社会,表明家庭资源的代际延续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凸显。
如何杜绝“穷二代”无止境地“穷”下去,教育历来是扭转这种现象的主要途径。
我国教育资源现状很不均衡,如果在教育政策上不适当倾斜,教育公平又能从何时做起?!农村考生上名校越来越难既是过去社会不公平的结果,又是未来社会不公平程度加深的成因。
社会只有为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公平环境,提供必要的选择权利和发展前景,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人大在自主招生政策中,对来自农村弱势家庭的考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让一部分出身农村弱势家庭的考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公平。
否则,任“马太效应”泛滥最终会使今日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严重缺乏,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未来的不公平加剧。
第二,“圆梦计划”圆了“寒门贵子”之梦。
有网友认为,“寒门难出贵子”一直是教育公平畸形错位的一个形象说法。
“圆梦计划”的初衷既然是为了帮助没有条件读名校的农村考生,那么有能力和有希望的农村考生应一视同仁,设置“三代无大学生”条件是人为制造农村内部教育不公,这项措施限制了更多有可能上名校的农村考生前途,不但不利于突破社会阶层固化,而且为其推波助澜。
有网友担心,鉴于当下的国情,这种看“三代出身”的做法,迎合了时下“拼爹”“拼祖上”的流行歪风。
针对“寒门难出贵子”制定的政策优惠,甚至还有可能被其他强势群体通过身份转换的方式变相攫取。
也有网友认为,高等教育虽然有公益的成分,但在准入制度上仍然要保持公平的选拔标准。
高考不能成为一种有条件的“恩赐”,不能看谁家没大学生就赐给谁家孩子上名校的机会。
如果“圆梦计划”能像美国为了照顾弱势群体的“平权运动”一样,设置“三代以内无官员”或者“三代以内无富豪”的条件,比设置“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更为妥当。
这样能减少权力和金钱的影响,真正圆“寒门贵子”之梦。
第三,“圆梦计划”圆了自主招生之梦。
当高校自主招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质疑为有损教育公平的时候,像“圆梦计划”这样把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区别对待、实行两套自主招生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
该计划主动向偏远农村考生敞开自主招生大门,其美好动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考已经是“高速公路”不再是“独木桥”了。
从这个现实来看,“圆梦计划”设置“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是无视现实的“拍脑袋”决策,凸显出高校自主招生的彷徨、迷茫与困顿。
作为高考改革重要举措的自主招生,近几年的实践摇摆不定、随意而为,缺乏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的怪现象。
有网友认为,“三代内无大学生”的提法实在漏洞太多非常随意!这样随意的做法不仅不能消弥教育不公平,而且会让大学“操守”与大学精神“迷失”。
因此说,自主招生作为弥补高考不公平的尝试性改革,高校不能想设置什么条件就设置什么条件,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
尽管如此,“圆梦计划”暴露出自主招生的问题与社会对此的诸多质疑,为高校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有许多启发意义。
第四,“圆梦计划”圆了高考改革之梦。
有网友认为,由于农村生、贫困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实施诸如“圆梦计划”的“照顾”政策,对整体改变农村贫困考生的现状也无能为力。
尽管近年来国内名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大张旗鼓向“农村进军”,除了扩大高校的影响力,而真正圆“寒门贵子”梦想的没有几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措施,应当追求公平公正,不应过于依赖“照顾”条件设置,走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有许多网友认为,要解决当前“寒门难出贵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迫切需要高考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把农村贫困家庭考生作为高考评价的一个因素,建立起更清晰的与高考配套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