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音乐巨人贝多芬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这是一个比喻句。
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难接近。
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
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
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五.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用音乐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信念、意志,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使音乐成为贝多芬灵魂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用描写“十分破旧,甚至不整洁”的衣饰,“蓬勃的头发”,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等印证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以及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
用描写“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透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从而用“心灵”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六. 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
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
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
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7. 言之有理即可。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1.D 2.D 3.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 4.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
5.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6.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2.全文好像一出舞台剧。
时间:星期天。
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人物:以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
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交流。
全文结构好像是舞台剧的结构。
六.1.左拉抓住他体质差,不善言谈的特点。
2.肖像、语言、动作温和少言、坚毅、聪慧。
3.详写。
因为左拉是四个人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形象特别、个性鲜明、有详写的必要。
4.他担心亲爱的文学朋友误入荒谬的学说中,也担心文学创作的正确道路被埋没。
5.客观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外貌,对人物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给予由衷的欣赏和赞扬。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略。
15.孙权劝学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两文的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1.①告诉②像③好处④于是 2.略。
3.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的长者。
4.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乃始就学<及鲁肃…… 孙权劝学,吕蒙赞学。
6.对话(语言)描写。
7.略。
六.1.①背着②写③更换④去世,死2.C 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4.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5.行尸走肉。
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6.略。
16.社戏一.略。
二.略。
三.1.点、磕、退后、上前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
2.轻松,舒展。
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极度兴奋之情。
四.顺序:6 4 5 3 7 2 1 。
详写:2、3、5、7;略写:1、4、6。
五.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六.1.cuān fǔ 2.隐隐约约夜间捕鱼 3.“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4.比喻、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5.夜航看戏,戏后归航 6.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 7.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
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
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八.1.略。
2.姿态柔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
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阵、粒、个、片、股、位。
5.①歌声字正腔圆,与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
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6.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7.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戏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8.“我们的国家”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
17.安塞腰鼓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
2.击鼓前的“静”是蓄势待发,让人联想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击鼓后的静是以无声写有声。
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
3.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4.言之有理即可。
如: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人就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等。
六.1.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3.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
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4.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
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略。
七.言之有理即可。
八.1.略。
2.略。
3.长相、衣着、举止、神态;为下文张伯的精彩表演做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着力表现张伯击鼓技艺的娴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5.略。
6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关键字词是:身、心、行、神。
7.略。
18.竹影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代替日光,月亮渐渐升起,竹影的形状由大变小。
五.1.是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文章通过爸爸的讲解,展示了对我们绘画知识的启蒙。
2.先写环境,写光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竹影。
3.形象地说明了中西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图方式的不同。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即重形似。
4.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儿童也可以有艺术上的发现,进行艺术的创造,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六.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
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
3.不多余。
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
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