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案例分析
张格茹
诵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前面的感情铺垫,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悟,再加上在教师引导中自主学习、发现感悟、感情朗读、展开想象等途径,学生更容易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课文第几自然段着重描写了草原风景呢?(第一自然段)那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除了描绘草原美丽景色,还写了哪些内容?
2、师配音范读,不知读得怎么样,请学生评论。
3、学生再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学生再读的过程,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注重把学生放在学习、感悟的主体地位,这一是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
4、作者这次见到的是哪儿的草原?他以前去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说一:
作者都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
学生交流。
6、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的天空的?教师出示幻灯片,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追问,指导个性化的诵读。
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为什么?
⑵空气是“清新”,“清新”的空气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明朗”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回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及体验。
)
⑶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新”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换成“非常、特别”还行吗?读一读换过词语之后的句子,看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⑷你们是如何描写天空的?还有话要说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他们在对比之下感悟到文本用词的恰当,深入品词析句,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
7、面对此景,作者心情怎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交流感悟。
8、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着重理解“一碧千里”的意思以及“并不茫茫”的原因。
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茫茫”的意思。
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9、你们描写羊群了吗?又是怎样描写羊群的呢?
⑴感受“一会儿……一会儿”给人的意境。
⑵结合学生的描绘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0、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小丘的呢?
学生读一读。
⑴观看屏幕画面,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
请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⑵体会“翠色欲流”这个词的表达效果。
11、假如你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给学生释放感情的机会,更能加深学生对草原美景的丰富想象。
)
12、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
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重点分析“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话。
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导个性化地阅读。
1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4、对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做一个评价,写的怎么样?
(抓住能表现草原特点的景物进行描绘等等。
)
为什么?之所以能把草原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并且对草原有着如此深的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15、学生交流,指导好词佳句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