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草原》了。
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
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仅仅在教学时,因为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所以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
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但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
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
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
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
(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
”从这个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
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
)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
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
生:我觉得这里能够用“辽阔美”来概括。
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
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
(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
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
我都流口水了。
(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
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
(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反思: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
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
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
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实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