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对国产剧与境外剧的发展差距分析】①中国相对传统的思维观念已经延伸到文艺作品制作和出版发行的方式,国外季播,周播的概念已相当普及,国外多是边制作,边修改,边播出的方式,而国产剧要全部制作完成以后,通过审批才会播出.②部分国产剧讲故事的能力明显不如国外优质剧细致入微和环环相扣;有些剧制作出来的故事讲起来往往很肤浅且表面化,或是表现方式上也不吸引人;编剧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与外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是主要原因.③从国产剧的主创组成方式上看,编剧在剧组里不论是从收入,决定权限,还是地位都不如演员和导演的片酬,甚至处于边缘地带,尤其是一些没有名气的小编剧,都必须听导演的,而且剧本一经买断,编剧基本上就没有发言权.在国外,编剧的地位非常之高,可以决定演员和导演的人选,真正实现了一剧之本;另外,英美的行业协会也很重视编剧的地位和奖项.④营销宣推模式的差距存在;以<太阳的后裔>来说,前三集播完之后,爱奇艺的会员点击量已经超过3亿,相当于韩国全国人口的六倍多;它引进的投资大概是2400万人民币,播到一半,十倍的利润已经到账了;很多相关的产业已经开始联动,比如"边看边买"的营销模式.⑤国外对文化产品的保护非常重视,比如日韩上映的电影,基本上全是本国影片,排名前十的片子也都是本土电影;我们排名在前的片子中包括不少国外的,尤其是好莱坞分账大片.⑥韩国虽然没有广电总局,但他们有艺委会,就是影视艺术委员会;韩国政府甚至可以让艺委会的委员们到影院值班,监督排片,必须要保证在70%至90%排本国影片,否则便会被投诉,警告,处罚;我国也有类似的政策和措施保护本土影视剧,但"走出去"的力度和水平以及保护国产剧的方式和成效,还是与国外尚存差距.⑦以上的种种差距,有些可能在现行制度下无法缩短,但有些我们可以利用合作,借鉴,学习的机会缩小差距,迎头赶上.⑧中韩合作目前已经到了新的层面和阶段,中国通过前期的资金和创作的介入,使制作出的剧目符合国情和观众欣赏习惯,全部制作完成后,先等中国走完审批流程,再与国外的电视台同步播出.【中国电视剧行业新现象观察】①影视产业近两年被资本裹挟着高速发展,像飞驰而过的列车.②电视剧主流市场逐渐以迎合80和90后为主的各种IP改编剧为发展趋势.③由于行业环境和观众消费口味的变化,近年来历史正剧作品缺乏.④演员片酬价格的持续暴涨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加剧泡沫反应的产生.⑤极具潜力的"粉丝效应"蕴藏巨大机遇,文娱公司均希望能将内容产品与之嫁接.⑥国内缺乏培养新人的成熟市场,颜值高和演技好的优秀新人仍然稀缺资源.⑦周播剧效应产生,让行业看到了电视剧盈利的新方向.⑧从先台后网到网台同步,再到先网后台,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合作模式会越来越多.⑨网络剧制作机构模式有进一步严控管理要求,网剧发展逐步调整到新一轮发展热潮.⑩视频网站付费模式成为趋势,变现能力更强,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中国电视行业竞争激烈隐藏着值得忧虑的问题】①同质化的卫星频道供给相对过剩,只有少数绝对强势的一线卫视品牌能够占据受众心智.②中国电视剧生产数量,观众数量均是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实际情况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能够真正播出的电视剧却只有8000集左右,甚至有的剧沦落到压仓剧,时隔多年也播不了,而且大多数的质量非常堪忧.③综艺节目产量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整体产能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不提高创新能力蔓延至整个圈子,盲目跟风原有的体制模式,综艺"虚假繁荣"这个话题引发业内警醒;另外.明星片酬价格的高攀.都在一点点地展现出综艺圈乃至于影视圈的泡沫.④中国电视行业的自由竞争周期,过于依赖商业效应,已经开始触及到了它自身的天花板.⑤随着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娱乐节目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各个卫视的娱乐节目为了拼抢收视率,更是呈现逐鹿荧屏之势.⑥当下电视越来节目存在着过泛,过滥,过浅,过剩的问题,无论是制作方还是电视台均一味抱着赚大钱和提高自身地位的想法,忽视了最关键的环节.【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新观察】①新政之下,重合率降低,卫视剧场呈现出相对"百花齐放"的格局.②在电视剧购剧资源的投入上,"大投入"成为各卫视竞争的标配.③卫视竞争集中资本竞争上,卫视播出平台的两极分化和马太效应会更为凸显.④周播剧场效果显著,多家卫视纷纷仿效,群雄正面对打厮杀的局面在所难免.⑤IP文成为了各大卫视疯抢的对象,也带动了电视剧产业走向一度的狂热.⑥热门IP资源遭遇影视剧市场疯狂掠夺,市场上的IP抢夺已将近85%,业界已经陷入了IP即将抢空,再晚就买不到了的恐慌潮.⑦网剧发展凶猛,视频网站也在挖掘了自身诸多的优势.⑧不少视频网站新开的网剧,在发行上采取了互联网反输出到电视台的模式.⑨媒体的颠覆变局是必然的,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却是恒定不变的.⑩电视剧行业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持续产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负盛世.【中国内地周播剧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①首部周播剧始于2011年,由中国教育一套和江苏卫视联合打造的职场创意偶像剧<一芯一意爱上你>,但未播完就匆匆下档;同年的11月,湖南卫视打着悬疑年代的旗号试水周播,但<藏心术>收视廖廖.②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湖南卫视并没有气馁,于次年7月推出<轩辕剑之天之痕>,它却以全国网1.82的收视率和11.54%的高收视份额摘取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成功叩响了中国内地周播剧的大门,也让观众记住了内地周播第一只美味的螃蟹.③从编排上看,湖南卫视依旧在周播剧上下足了功夫;不仅时间跨度了全年,连类型也是多种多样;钻石独播剧场主播古装各种元素,青春进行时独播剧场主打现代各种青春元素;而<古剑奇谭>作为首部在钻石剧场的成功,令国内周播剧的发展推向高潮.④2015年暑假,<花千骨>以近200亿的网络播放量,一举问鼎当时网络点击之最;不光是周播剧,连其他的日播剧都纷纷成为其手下败将,在其播出阶段,乃至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热点话题依旧满屏开花;霍建华和赵丽颖也稳居vlinkage新媒体指数前两位迟迟不下,除了感叹演员本身的人气外,可见<花千骨>的成功.⑤有了<琅琊榜>和<伪装者>的高口碑,东方卫视2015年下半年的第一部周播剧<他来了,请闭眼>反响不俗;而后由同样制作班底的<如果蜗牛有爱情>想必品质也不会差.⑥2016年,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周播剧场;当然,相比美剧的流水生产和英剧的短小精悍以及韩剧的编剧主导,观众参与以及日剧的紧跟实时,探索人性,国内的周播剧却依旧围绕强IP和名主创为作卖点,所以开拓新思路,也必是收视之争的关键.⑦而年轻的观众们,早已经接受了韩剧,美剧,英剧的播出习惯,对于国内雨后春笋般的周播剧大多都持一个接受的态度,而已然实现"网台联动"的周播剧,也真正意义上联动了观众.收起全文【文娱产业2016十大关键词全面盘点】①网剧:网络自制剧走向高潮,特别是以生产节目和制作节目的电视媒体不可小窥的竞争对手;今年将迎来网络自制剧的全面进军,纷纷倾斜靠拢"年轻态"路线;此外,相较于2015年的网剧零散状态,2016年各网剧定位明显更加清晰.②二次元:<大圣归来>的成功,二次元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迅速成长,适应时代及年轻人主张个性的精神消费也应运而生.③影视众筹:影视众筹成为焦点,然而,风光背后遍布悬崖峭壁;影视众筹成功的平台只占小部分,大部分影视众筹平台运营都较为艰难,整体融资规模不大.④并购潮: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进行了横向合并和跨界整合;其中,传媒业,影视业,在线教育和旅游业尤其受到资本青睐.⑤粉丝经济:以人气话题度为中心的平台无疑成为催化"粉丝经济"的集聚地,汇聚了影视,音乐,游戏,体育,文学等等相关的最受网民喜爱的热门话题,粉丝文化正在以足够有力的态度存活.⑥明星投资:这两年创业投资基金成为投资热点,拥有名气和资源的明星,纷纷跨界玩起了创投,且出手成绩不俗.⑦票房经济: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以440.69亿的年度总票房亮眼成绩"收官",票房已经成为最为看重的范畴目标.⑧跨界IP:IP具备天然的吸量作用,自2014年伊始,各大游戏厂商在对IP追逐热捧的同时,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获取IP游戏改编权,逐步进入影游联动层面;以此同时,游戏公司,影视公司,风投机构,各界巨头等等,都想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抢占万亿市场发展先机.⑨真人秀:国内综艺节目从2014年100多档,每年都是翻番发展,2015年媒体报道统计有近200多档,而2016年有媒体通过各卫视的推介会初步统计已经高达400多档.⑩泛娱乐: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的连接融合现象明显;近几年来,围绕IP为核心的横跨游戏,文学,音乐,影视,动漫等互动娱乐内容逐渐增多以五道科目题解读电视剧行业的2016】①地理题高度坐标是良心剧,开端是正面的价值观,过程是富有创意的精良制作,落点是良好的观众口碑和长久的社会影响力;广度坐标是热点剧.开端是市场高期待度.过程是顶级配置的精良制作.落点是高话题度和高收视表现;在高度和广度的交集之处,是品质和收视双丰收的精品爆款剧.②音乐题过去的一年里,荧屏涌现"青春活泉"的现象背后,是两股源头活水汩汩而来;一是80后,90后,00后特有的个性消费模式已经成为文化经济的新增长点,荧屏青春态应运而生;二是网络原创和传统制作的审美趋同,给了荧屏年轻化丰沛的土壤,那么我们必须走的就是符合年轻观众需求的旋律,这样才能让人对这样的一首歌百听不厌.③外语题最成功的IP转换应该包括的4个C:Common具有普遍可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在全人群中传播的潜力. Creativity故事创意和题材类型具有市场领先价值和创新价值.Conversion具有将文字描写转化为荧屏影像的切实可行性.Complication具有人性深度、跌宕起伏的戏剧性.④生物题创新是电视剧行业的动力引擎,当前,业内发展中也必须学会新陈代谢的规律,保证一种新物体的可持续成长.⑤思考题2015年网络剧的兴盛,和传统一线制作力量的大量介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台网联动能否成功,核心还在于是否能够打造出更多符合电视和网络平台共同需求的优质内容;它值得我们每个传统电视人去深度地思考,以更开放共赢的心态,去寻求台网融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