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001
文化遗产蓝皮书
的努力, 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文物管理体系。 然而, 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 尤其 1985 年我国加入 《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公约》 (以下简称 《 公约》)① 后, 传统的文物管理体系亟待与 “ 文化遗产” 接 轨。 2005 年出台的 《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 以下简称 《 通 知》)②, 第一次通过 “国发文件” 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与 《 公约》 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 具有中国特色的 “ 文化遗产” 概念, 将我国传统文物事业拓展到 文化遗产事业这一新平台。 显然, 了解 “ 文物” 和 “ 文化遗产” 概念的演变过 程, 明确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内涵和外延, 有助于促进相关 事业在文化遗产事业新平台上的统筹发展, 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使用遗产事业的规范
② 《公约》 和 《通知》 是目前文化遗产事业在国际语境下和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的主要指导文件, 本书中将多次提到, 因此分别作此简称。
③ 《左传·桓公二年》 记载: “夫德, 俭而有度, 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 声明以发之; 以临照 百官, 百官于是戒乎惧, 而不敢易纪律。” 不过, 当时的 “ 文物” 概念并非今天的 “ 文物” 之义。
中, 将 “文化遗产” 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并对其内涵
和外延做出如下规定。
(1) 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依据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外延为以下各项: ①纪念性创
作物。 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 纪念性的雕刻
和绘画作品, 具有考古学性质成分或结构物、 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 ②建筑
① 原文为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1972。 此 《 公约》 的具体实施是按照 《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 原文为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进行的。
产的分类尚未体系化。
• 文化遗产事业是文物等相关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结果, 不过目前从
管理体系到行政法规仍未统筹。
• 尽管尚未统筹, 与中国文化遗产相关的事业, 其管理特征均是以公
有制和分级属地化管理为特征的条块结合的委托代理制度, 管理交叉和管理
缺位现象都较突出。
中华数千年文明史, 留下了数不尽的历史遗存,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优 秀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这些珍贵的 历史遗存中, 物质形态的一般被惯称为 “文物”。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历来为世 人所重, 但真正的文物事业, 却肇始于新中国: 制定了多项文物保护法规, 成立 了体系化的文物保护、 管理机构, 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等。 经过几十年
④ 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概念的外延最广, 日本的 “ 文化财” 概念单就外延而言最广, 但有不合理 之处。
002
第一章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1. 1 关于 “ 文物”
1. 1. 1 “ 文物” 的定义及其法律依据
“文物” 一词在我国历史悠久。 最初的 “文” 和 “物” 二字并不是连在一起
使用, 而是分别指代不同的意思。 “文物” 作为一个完整词汇首见于战国初期的
《左传》,① 至今日成为法律条文中正式使用的词汇, 其称谓及所涵盖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在我国, 关于 “文物” 的内涵, 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的叙述各有差异, 但
是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 《 文物·博物馆》 卷中关于文物内涵用的叙述, 可以看
新中国对文物的分类早在 1961 年颁布的 《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中就有
① “ 文物” 一词的历史沿革详见技术报告第一章 1. 1. 1 “ ‘ 文物’ 一词及其外延的历史沿革” 。 ②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此定义由文物界泰斗谢辰生给出。 ③ 《 现代汉语词典》 ( 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 2005。
005
文化遗产蓝皮书
表主 1 - 1 日本 “文化财” 概念与中国 “文物” 概念外延的对比
文 化 财
文 物
有形文化财
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可移动文物
无形文化财
—
民俗文化财
有形部分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 活的代表性实物
无形部分
—
名胜天然纪念物部分
日本的文化财包罗万象, 既有有形遗产也有无形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有文化遗产也有自然遗产。 正是因为日本文化财的外延过于宽泛, 在某种程度 上有助于对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财进行统筹保护, 但并不利于根据文化财的 5 月 30 日, 后经多次修订, 是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基本法。
用 使 载
此外, 《 文物保护法》 还对文物的分级做出了规定: qi不aomeim可ei下移动文物根据其历
史、 艺术、 科学价值, 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所有护, 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
权
位, 县 ( 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未定级的不可移社版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依据其
版
出
价值可分别确定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其中文珍献 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 二级文
献
文
他一些文献也给出了 “ 文物” 简单明了且大科学众化的定义, 如 《 现代汉语词典》
会
对 “ 文物” 一词的解释: “ 文物是历代遗社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
西, 如建筑、 碑刻、 工具、 武器、 生活器皿和各种工艺品等”。③
而我国政策语境中的 “文物” 的外延, 经历了多年文物保护工作和颁布了
使
载
做是得到业内广泛 来的, 由人类创造
认 的
同的权威定义: 文物为 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一“ 人切类有社价会值,q历的iaome史im物ei下发质展遗进存程的中总遗称留” ②下。
有
其基本特征有二: 第一, 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 或版者权所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第
社
二, 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 过去的, 不可能重出新版 再创造的。 除此之外, 还有其
载
化理发特展征和成国为际20交08流年。度因《此中,国浓文墨化重遗彩产地事探业讨发文展化报遗告产》的的内,第qia涵ome一im、ei下章分。类体系和事业管
有 所 权 版 社
1 文物、 文化遗产相关概献念出版的内涵和外延 文 学 科 会 社
“ 文物” 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在我国的典籍中出现已有 2400 多年的 历史了。③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变化, 针对文物的管 理体系和制度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整构建起来。 不过, “文物” 一词仅在中国通 行, 在不同国家这类历史遗存有着其各自的名称 ( 如日本称其为 “ 文化财”), 国际上也有另一个内涵接近的通用词———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的概念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几经变迁, 最终才在 《公约》 中初步定型, 成为国际通行的概念。 这一概念在后来的相关国际公约中被继续加以丰富, 直至在最近的中国政策语境 中成为一个涵盖古今、 意通中外的集大成概念。④
第一章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主题报告
用 使
第一章
载
我
国
文
化
遗
产
的
分
类
体 系 和 qiaomeimei下 ,
管
理
特
征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本章要点:
学 科
会
• 文物是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文社 化遗产是国际通用概念, 但在中国政
策语境下, 文化遗产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集大成的概念。
• 文物的分类已形成体系, 但从管理角度而言仍不够完备; 而文化遗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如同日本的 “ 文化财” 一样, 由于文化学及文 政治经济条件相异, 不同国家有
科
其各自的遗产概念体系①。
会
为了加强各国之社 间在遗产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经过各
国长期共同努力, 最终形成了一个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会议在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② 和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③
多个文物保护法规后才逐渐明晰和规范。 2002 年 10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30 次会议通过的 《 文物保护法》 中, 对文物的外延做出了明确规定: ①具有历
史、 艺术、 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和石刻、 壁画;
②与重大历史事件、 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
① 2008 年 4 月 28 日, 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馆藏文物的一种形式, 类似博物 馆) 名录, 共有国家珍贵古籍 2392 部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51 个, 包括国家图书馆、 首都 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等。
② 除此之外, 近年来还有一些形态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开始渐成体系, 如线性文化遗产 (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 工业遗产等。 但目前这类遗产尚未有相关文件规定其内涵和外延, 也没有在管 理制度、 保护资金机制上特别反映出来, 因此在 2008 年度蓝皮书中暂不涉及。
学
物和三级文物。 我国文物分类分级体系大社致会科情况如图主 1 - 1 所示。
1. 2 关于 “ 文化财” 和 “ 文化遗产”
1. 2. 1 “ 文化财” 和 “ 文化遗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具有历史、 艺术、 科学价值的优秀物质遗存, 在我国被统称为 “ 文 物”, 然而在别的国家, 这类遗存往往有不同的名称, 其含义和所包含范围也略 有差异。 例如, 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 类似的概念就是 “文化财”。 日本虽不是遗产大国, 但在遗产保护方面堪称亚洲先行者。 日本的遗产保护 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 特别是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 它首次提出 “ 无形文化遗 产” 保护理念, 为国际上划分 “物质文化遗产” 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奠定了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