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赵州桥上的仙迹,主要指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驴蹄子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道沟印和膝盖跪下的膝盖印;鲁班为救石桥跃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顶石桥的手掌印,这些仙迹常常成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最有趣内容之一,来到赵州桥也都要首先寻觅看个究竟。
这是关于赵州桥的一段最有名的传说。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
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
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
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
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
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
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
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
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
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
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
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
《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桥是美的化身,桥总是连着水,有一种水淋淋的感觉,桥浸润着一个又一个烟雨中的浪漫与悲情。
二千多年前,在江苏沭阳的霸王桥下,漂着一只轻灵小巧的淌淌船,船头微翘,似欲飞去,兰桨未动,船先行。
船中有一位采菱姑娘举起衣袖,挽起裤腿,白皙的小腿映在水水艳红的菱角里,浑圆柔软的手臂在斜阳晚霞下如玛瑙般透明水亮,伶俐而有节奏的采菱动作愈显其婀娜的身姿,焕发着风情万种的情调,她就是貌若天仙的虞姬。
桥上匆匆走来一位英武的汉子,他的名字叫项羽。
脚步在桥的中间停住,两只大大的神采飞扬的眼睛定格在船上那落入凡间的仙女身上。
船上的虞姬也时时向他送来秋波,项羽感觉整个湖面被虞姬风采照亮,强烈地触动着他埋在深处的心弦。
突然,一阵摇晃,淌淌船在湖里倾覆,项羽奋不顾身地入水救起了花朵般美丽的虞姬。
当美人醒来时,已躺在英武勃发的项羽怀中。
她幸福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项羽那宽阔坚实胸怀,他是虞姬仰慕已久的人——庙会上举鼎之人。
从此,虞姬爱上了项羽的英武与率真,项羽爱上了虞姬的才貌与善良的心灵,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整个世界因他们美丽的爱情而动容,那个时代因他们美丽的爱情而变得有灵气。
可是,垓下一战,项羽粮尽援绝,自知败局已定。
眼看美好的爱情难以继续,先是虞姬为疲惫的项羽舞剑殉情而去,继而项羽自刎乌江边,一对至爱的人就此放弃了桥,放弃了舟,为了温暖的爱情,微笑着走向冰冷的另一个世界。
项羽自刎前的诗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多少代人唏嘘不止,在这简短的诗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一个伤心的故事结束了,又一个伤心的故事又要开始,而悲情总是由纤弱的小桥来承载——一千多年前,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绍兴沈园内的小桥边徘徊,他的名字叫陆游,因负情于唐婉,内心的忏悔和负疚之感时时伴随着他,他反复轻轻地吟着他75岁那年作《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小桥上听着流水声低沉凄凉,似在哭诉哀怨的陆唐,老人的满脸泪花随着他蹒跚的脚步和思绪在流淌。
传说中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总是浸润在小小的桥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绝唱,先是他俩草桥结拜,然后是同窗共读三载而分别,在长桥上,梁山伯十八相送,谁也不愿先离去,“送君送了十八里,长桥不长情意长”。
后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无法继续的美丽的爱情,双双殉情化蝶相依而去。
另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西湖断桥上,有三个人们熟悉的身影——许仙、白娘子、小青浮在眼前。
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上相遇、相知、相爱,却因法海的介入,一座雷峰塔让有情人,爱相隔,情难续。
小说中有《廊桥遗梦》,电影里有《魂断蓝桥》都演绎着浪漫而悲情的爱情故事,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为什么爱情的千古绝唱,都要与那小小的桥有关?也许是桥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而依水而就湿淋淋的小桥,就像是被悲伤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下的眼泪浸润着。
春天来了,积雪消融,习习的暖风吹绿了江南,豆花开了,燕子双双飞来,彩蝶成对翩翩舞,又到了拥有爱情的季节。
我依然衣衫斜斜地立于江南的小桥上,去看人面桃花,去看花开花落。
我不相信桥上发生的爱情就是今生的有缘无份,就是来生的苦苦等待。
清清的河水轻柔地拍打着小桥,小桥无辜地、无奈地看着我,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清泪,反复地念着“虞兮虞兮奈若何!”……风雨桥的传说进入侗乡,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别致的风雨桥。
说起风雨桥,可有一段神话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
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
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
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
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
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
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
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
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
众人胆战心惊。
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
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
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
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
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
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
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
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
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
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
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
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
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
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
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
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
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
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
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
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2.会仙桥的传说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
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
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
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
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
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
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
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
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
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
”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
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
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
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
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
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
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
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
”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
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
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
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
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
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娘的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
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3.赵州桥的传说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
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
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
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
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