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5
④突然,琴声陡转,多了一点点恨,一点点怀才不遇的感慨,是苏轼吗?凌 乱的髯发,歌曰:“谈笑间,樯橹灰非烟灭”,飘飞在猎猎西风中,歌曰:“尚 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琴音里和上了琵琶,是陆游吗?跟外面的风空和一场。 旧时的记忆都在角落里发了黄,正如那张清明上河图。
⑤琴声不知何时变成了萧声,呜咽着,弥漫于月下,让人想起了“萧声咽, 秦楼梦断秦楼月”。这样的萧声,是否便是二十四桥上的芳魂,明月夜里的哭泣。
书人的长叹? ⑨岁月俱无言,只留下一个被深深震撼的我,在震撼中百感交集。
问题: 1、符号或批注对②③④段进行旁批 2、第四段的病句进行修正,并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下面 3、为这篇文章写总评语。
七、教学设计题(15分) 夏(初中课改教材)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 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 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 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 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 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 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 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 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 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五、 分析题 1、答案要点:A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 录音磁带的播放,又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 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就是美的境界。学 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B教师;那是实实在在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刘永这个人、这首 词,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培养了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的能力。但这种 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授,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更没有情境可 言。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这是一般的求真的状况。 C教师:就一般了,由教师一个人全部包办,学生处在完全被动听讲的地位, 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自楚地朗读,极其认真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
2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心里都明白, 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也真的忘不 了。”
②开初,那是什么?21世纪的脚步,踏在一片神鸦社鼓的积淀中迷失了方向, 周围环绕着的是一片神鸦社鼓,诡秘不绝,该是大宋的子民在暮拜着高高在上的 皇帝,还是千年的幽魂在婉叹这逝去的年华?
③宋朝的门开了,飘扬的古琴声,纤细的婉转,如白居易的诗“低眉信续续 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如宫中的仕女,望着眼前那一片灰暗的天低吟成唱着。 “流水落花春去也,关上人间”,如同李易安“应是绿肥红瘦”,却句句换回“却 道海棠依旧”的无奈……空中不时飘飞的,是一片沉郁的黯然。
这些都强调了语文学习,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感
受领悟。
3、强调写作的生活化,减少写作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关注学生作文
的态度;关注学生作文的过程。
4、教学有法的“法”字意义是原理、法则,强调的是遵循教学规律;教无定法
的“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强调的是不同的对象,内容,采
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不同意。①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反对逐段分析;②语
文学习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人是多元的,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多样
化的,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解读;③语文的文化属性规定阅读过程
中必然有情感的参与,读者在与作品对话、交流,与同学、教师对话交流。
参考答案(B卷)
一、 填空题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
的语感。
3、
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评价与欣赏能力
4、
自主立意 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
5、
学习成果型档案袋 学习过程型档案袋
5
二、 名词解释
1、
指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修养)和实践,而在道德品质、文化品位、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刘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霖》。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刘永的这首词。”接着介绍作者,介绍时代,布置学生查字典、 词典,扫除生字、生词障碍…… C老师:
一进教室,就叫学生翻开课本,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把这首 词中的所有生字生词全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全部抄下来。然后,逐句讲解……
断深化,探寻着语文教育的本原——民族之根的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
——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
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
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
6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 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基。
你对这三位老师的导入有何看法?试作评析。(8分)
2、阅读下列教例,回答问题(12分)
教叫同学在书上画出注释上有的词语,然后
抄写几遍,把注释背出来;再画出有关法国语言最美的句子,抄在练习本上;要
求学生看一遍(不作检查),接着完成一课一练。几天以后,一位家长问孩子:
订 二下敲钟声,沉重,遥远。趁同学惊诧之际,B 教师出示了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后的彩色照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阅读,
线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
麦尔的神态、语言、动作及他内心的痛楚和希望,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
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
4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 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 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 家少闲月,五月是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六、 作文评改题
7
1、②段:暮改膜 婉叹改惋叹 ③段:旁批:古琴声传达愁苦与无奈,是对宋的软弱悲愤,还是借古讽今。 ④段:旁批:句子不连贯,需修改。
2、修改病句: 是苏轼吗?凌乱的髯发,飘飞在猎猎的西风中,歌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是陆游吗?歌曰“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与外面的风和在一起交响着。 3、评语:①肯定作者思路敏捷,词汇、文化积累丰富,引用诗文精妙。②指出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他从千年王朝中听到了什么,千年王朝的盛衰给人什么启 示。等等
一比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2、要点:A老师的性质观:工具性;B教师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A 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理解,重在对基础工具理解上,重在知识能力的训练。B教 师既重在双基的落实,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语文的熏陶、感 染作用。B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前者学习语言是静态的,词句的理解脱离语境, 支离破碎,忽略了词句装载的情与意;灵魂没有了,学生不仅不感动,反而产生 了想象不到的错觉与误解。后者可看出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了 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感悟到文字的表现力,对语言的理解有情有意,因 而能用比较准确、流畅、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述。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有的 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创意,而且大家受到恋国恋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语文学 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成功的读文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 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他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 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⑥然而,古典而单调的鼓声响起,极致的雄浑无情地踏碎了大宋治国平天下 的梦想。诗人的浪漫,文明的礼教,赶不上金兵的掠夺,一队队马车载着高贵的
3
王族历史向东北;纯洁无暇的公主,端庄华贵的太后…… ⑦弦儿啊,你要说的可不就是这个意思,那纤纤玉手,那本应是吴宫采莲,
木兰舟里摇桨的玉手,却在冰窑旁搓洗衣服! ⑧一声哀怨的二胡,把哀怨扩散到每个人的心里,这哀怨,可是千百年来读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达到一的高度和修养。
2、
指未能释放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3、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
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4、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三、 简答题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这篇文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少年学习的教材,你学习以后怎么想的?孩子回答
说:和学习别的课文一样,画词抄词背词,做练习;还有,韩麦尔话说不出来,
哽住了,很滑稽,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家长愕然。
教例 2、
装
同样教学《最后一课》:“……啊!这是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