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平面向量 章末总结 课件(二)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平面向量 章末总结 课件(二)


又|A→B|=12,|B→C|=15,∴|A→C|=9.
由已知可得A→D=12(A→B+A→C),C→B=A→B-A→C,

→ AD
→ ·CB

1 2
(
→ AB

→ AC
→ )·( AB

→ AC
)
=21
(
→ AB
2

→ AC
2)

1 2
(144-81)=623.
(2)A→E·C→B的值为一个常数. 理由:∵l 为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l 与 BC 交于点 D, E 为 l 上异于 D 的任意一点,∴D→E·C→B=0. 故A→E·C→B=(A→D+D→E)·C→B=A→D·C→B+D→E·C→B=A→D·C→B =623.
人教2019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平面向量
章末总结
知识系统整合
专题突破 融会贯通
专题一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线性运算包含向量及其坐标运算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加法遵循 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进行运算,向量的加法满足交 换律、结合律,数乘向量满足分配律,向量的线性运算也叫向量的初等运算,它们 的运算法则在形式上很像实数加减法与乘法满足的运算法则,但在具体含义上是不 同的.不过由于它们在形式上相类似,因此,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 类项等变形手段在向量的线性运算中都可以使用.如果 e1,e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 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λ1,λ2,使 a =λ1e1+λ2e2.向量的线性表示常常单独考查,也常常和解析几何结合考查.
例 3 在△OAB 中,O→A=a,O→B=b,OD 是 AB 边上的 高,若A→D=λA→B,则实数 λ 等于( )
A.b|a--ab·|a B.a|a--bb|·2a C.b|a--ab|·2a D.a|a--bb·|a
解析 ∵A→D=λA→B,∴O→D-O→A=λ(O→B-O→A), O→D=λO→B+(1-λ)O→A=λb+(1-λ)a, 又O→D是 AB 边上的高,∴O→D·A→B=0, 即O→D·(O→B-O→A)=0,∴[(1-λ)a+λb]·(b-a)=0.
解析 (1)设O→M=(x,y),∵点 M 在直线 OP 上, ∴向量O→M与O→P共线,又O→P=(2,1). ∴x×1-y×2=0,即 x=2y. ∴O→M=(2y,y).又M→A=O→A-O→M, O→A=(1,7),∴M→A=(1-2y,7-y). 同理M→B=O→B-O→M=(5-2y,1-y). 于是·=(1-2y)(5-2y)+(7-y)(1-y)=5y2-20y+12. 可知当 y=22×05=2 时,·有最小值-8,此时=(4,2).
例 2 已知线段 AB 的端点为 A(x,5),B(-2,y),直线
AB 上的点 C(1,1),且|A→C |=2|B→C |,求 x,y 的值. 解析 由|A→C |=2|B→C |,可得 A→C =±2B→C , 又 A→C =(1-x,1-5),2B→C =2(1+2,1-y)=(6,2-2y),
例 1 如图,梯形 ABCD 中,AB∥CD,点 M,N 分别 是 DA,BC 的中点,且DABC=k,设A→D=e1,A→B=e2,以 e1, e2 为基底表示向量D→C,B→C,M→N.
解析 ∵A→B=e2,且DABC=k,∴D→C=kA→B=ke2. ∵A→B+B→C+C→D+D→A=0,∴B→C=-A→B-C→D-D→A=- A→B+D→C+A→D=e1+(k-1)e2. 又∵M→N+N→B+B→A+A→M=0, 且N→B=-21B→C,A→M=12A→D, ∴M→N=-A→M-B→A-N→B=-21A→D+A→B+12B→C=k+2 1e2.
例 5 在△ABC 中,A→B·A→C=0,|A→B|=12,|B→C|=15,l 为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l 与 BC 交于点 D,E 为 l 上异于 D 的任意一点.
(1)求A→D·C→B的值; (2)判断A→E·C→B的值是否为一个常数,并说明理由.
解析 (1)∵A→B·A→C=0,∴AB⊥AC.
专题四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中的三个独立元素(至少一条边) 求出其他元素的过程.三角形中的元素有基本元素(边和角)和 非基本元素(中线、高、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 解三角形通常是指求未知的元素,有时也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斜三角形共包括四种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 (一般先用内角和求角或用正弦定理求边);(2)已知两边及夹角 (一般先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3)已知三边(先用余弦定理求 角);(4)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先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 或先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注意讨论解的个数).
(2)当O→M=(4,2),即 y=2 时,
有M→A=(-3,5),M→B=(1,-1),
|M→A|= 34,|M→B|= 2,
M→A·M→B=(-3)×1+5×(-1)=-8.
→→
cos∠AMB=
MA·MB →→

|MA||MB|
-8 34×
2=-4
17 17 .
专题三 向量的应用
向量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我们所学的知识范围较 窄,因此我们目前的应用主要限于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以及用来探讨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等方面,当然还有在物 理方面的应用.
①当
A

C

2B

C



1-x=6,
解得
-4=2-2y,
x=-5,
y=3.
②当
A

C


2
→ BC



1-x=-6,
解得
-4=-2+2y,
x=7,
y=-1.
x=-5, x=3
y=-1.
专题二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是本章的核心,由于向量数量积的运 算及其性质涵盖向量的长度、角度以及不等式等,因此它的 应用也最为广泛.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求长度、也可判断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相交的夹角以及垂直),还可以通过 向量的坐标运算将代数中的有关函数、不等式以及数列等知 识融合在一起,当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向量与解析几何知识 的交汇.
a-b·a
整理可得 λ(a-b)2=(a-b)·a,即 λ=
.
|a-b|2
答案 B
例 4 平面内有向量O→A=(1,7),O→B=(5,1),O→P=(2,1), 点 M 为直线 OP 上的一动点.
(1)当M→A·M→B取最小值时,求O→M的坐标; (2)在(1)的条件下,求 cos∠AMB 的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