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荒诞派戏剧 概述
一、产生背景
荒诞派戏剧首先出现于二战后的法国,以巴黎 为中心向外辐射,迅速风靡欧美各国。荒诞派戏 剧是一种把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表现主义的艺 术手法结合起来的戏剧流派,经历了五、六十年 代的冷遇、诘难之后,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 初跻身于现代资产阶级正统文学的行列中,在现 代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流派的作家, 一反传统的戏剧模式,标新立异创作出一系列令 世人瞠目结舌的、荒诞不经的作品,以表现西方 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和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表 现人类生存的“毫无意义”的“意义”。
2、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1)人类在一个“荒漠的宇宙”中对生存 状况的沉思。
(2)“戈多”象征 的是虚无飘渺的人生希 望。
思考
1、 戈多指什么?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1、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方评论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 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 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 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 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 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 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 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 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不 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无法改 变生活,充满了空虚和绝望。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 题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所揭 示的世界 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 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 的世界中,人的 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 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 才来……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
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
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 谱》(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 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贝克特在小说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
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
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
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
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
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
死》、《无名的人》 1951—1953)等。这些小说以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艺术主张
贝克特认为,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 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正是这 种艺术主张的体现。
四、《等待戈多》文本分析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 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 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 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 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 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 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 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 降临,第一幕结束。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 剧”。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 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 第一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 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 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 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 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 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 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 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 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 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 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 真实的生活状态。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Leabharlann 法,枯燥重复。主要作家作品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 派的经典作家。主要剧本《秃头歌女》、 《椅子》、《犀牛》;
让•热奈的《女仆》; 哈罗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 艾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
《女仆》
《女仆》是法国人 让·日奈最著名的荒诞 剧之一。它描写了两个 女仆在女主人不在家时, 穿起女主人的衣物扮演 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 妒的人。它告诉人们, 高贵者不爱低贱者,低 贱者也不爱低贱者的残 酷现实。
贝克特
一、贝克特的生平
贝克特:(1906-1989)法国当代诗人, 小说家、评论家、戏剧家。为西方 荒诞派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年轻时在巴黎结识了乔伊斯。 受这位意识流小说家创作思想的影响,二战期间 曾参加过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的小说和戏 剧具有“新奇的形式”和“希腊悲剧的净化作 用”。贝克特真正具有世界影响,是由于他的戏 剧。